龚波表示,外资企业中标变多,说明看重中国市场,也担心市场份额减少。他呼吁:“希望以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参与进来,而且要中选,让患者的负担更低。”
超270种化药或两年内纳入集采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在6月上旬,国家医保局召开集采中选药品疗效和安全性真实世界研究成果发布会指出,根据对前几批国家带量采购中选仿制药的疗效和安全性,重点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治疗药物、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药物、抗肿瘤药物、注射剂等进行了近两年的真实世界评价。课题组根据每个药品适应症和药理特性,选取针对性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指标,通过多个维度证实药品的临床效果。研究表明,在临床真实诊疗环境中,14个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临床疗效和使用上等效,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真正实现了临床等效,真正做到了降价不降质。
在此背景下,我国带量集中采购将再提质提速。龚波在接受央视采访时透露,经粗略估计,现有临床药品620多种,能覆盖所有采购金额的80%。而在620多种药当中,化学药品大概占490种,目前截止到第五批是覆盖了218种。“我们希望近阶段能把490种化学药品尽量都纳入到集采当中,希望明年后年,数量进一步会上去,达到我们的目标。以后我们希望对于化学药品以外的药,比如中成药、生物制药以及其他的更多品种的药,我们能够进一步覆盖到这些品种,让患者负担能进一步减低。”
这意味着,剩余超270种化药,或将于2年内全面纳入国家带量集中采购大名单。
而对于集采品种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对创新发展不利的疑问,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与招标采购司司长丁一磊表示,根据近期公布的一些医药类上市公司2020年报来看,我们发现它们的销售费用占比在下降,研发投入占比普遍在上升,反映了医药类上市公司的经营模式的有效转变。
陶立波表示,目前,我国药品带量集采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市场容量较大且已过专利期有多个厂商生产的医药产品。这些药品的发明者在专利期内已经获得了相应的市场回报,在过专利后还继续保持较高的利润空间值得商榷。由于我国医药市场的既往痼疾,过专利的品牌药依然保持较高价位,提携着仿制药也能有较高定价,确实是不太合理的。当前的带量集采,其实是对过往市场问题的校正,是有着明确的政策指向的。
而对于专利创新医药产品,是不会参与带量集采,陶立波表示,在医保制度设计中,主要是通过谈判准入的方式,来将之合理定价并纳入医保报销目录。谈判准入中,创新药品和医保部门之间主要是采用“一对一的循证谈判”,并不是激烈的竞价集采,因此新药的价值能够被充分考虑,定价的结果也会比较温和。医保以此来保障创新医药厂商的利润空间,从而对创新进行激励。
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顾海对媒体表示,越是竞争充分的产品,产品降价的可能性更大。对于龙头企业而言,占据市场份额更为重要。顾海介绍,带量集采会让更多企业意识到,高利润的获取还是在于创新药,鼓励药企在创新药上花功夫。
“国家医保的带量集采和谈判准入,是针对非创新药品和创新品的差异化制度安排,既压缩前者的定价水分,也保护后者的回报空间,以求达到医疗保障事业和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双赢。”陶立波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标签: 药品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