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眼中山东的大雪纷纷

来源:大众日报时间:2020-01-08 15:31:51

齐鲁大地雪纷纷。

“今冬最强雨雪!山东局地强降雪或破历史纪录”,这样的雪,让人有所担心,也让人兴奋!

今人想到雪这么高兴,古人呢?古人看到雪,其实和我们没什么不同。我们从 “燕山雪花大如席” “大雪满弓刀”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中,可以窥见古人对雪的喜爱。

王国维:“三代(夏商周)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苏轼和一般文人不同,属于那种脚踏在哪里,哪里便熠熠生辉的人。幸运的是,苏轼壮年之时曾先后两次在山东任职,并在齐鲁大地上留下了诗130余首、词20余篇、文70多篇。齐鲁大地因为苏轼的来临,留下许多佳话。

山东也成就了苏轼的一段文学高峰。世所公认,《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这两首苏轼词作,是流传千古的压卷之作,而其中的《水调歌头》正是苏轼在山东密州(今山东诸城)所作。苏轼不负齐鲁大地,齐鲁大地亦不负苏轼,真所谓人地两彰。

苏轼爱雪,诗词中的“雪”不断。

比如,苏轼在江浙为官,和佛印拼诗,有一天下雪,写下《雪诗八首》。这些诗每首都是28字的七言,但没用一个“雪”字,其一曰:天工呈瑞足人心,平地今闻一尺深。此为丰年报消息,满田何止万黄金。

元丰五年(1082)冬,苏轼被贬黄州,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作《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但上述诗中的“雪”,都不是“山东的雪”,苏轼对“山东雪”,还是情有独钟的。今天,单单讲讲一代文豪苏轼眼中的“山东雪”。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的秋天,39岁的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并于当年12月3日到达任所,直到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中旬才离开,在密州总共度过两年多的时光。

密州当时下辖诸城、安丘、高密、莒县、胶西5县,相当于现在我省的诸城、安丘、高密、胶州、胶南、日照、五莲、莒南、莒县等9个县市。苏轼在密州度过了他人生的不惑之年,写下《水调歌头》这篇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在密州写过多首带“雪”的诗。苏轼十一月到任密州时,正是寒冬季节,而此前夏天值蝗灾泛滥,百姓收成不好。到任初始,便写下《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诗中的北台,指超然台,在今山东诸城县北城上。第一首写从黄昏到第二天天亮,彻夜雪飘的情景;第二首继写在北台观雪景的所见所感。大雪灭蝗,麦子得雪覆盖则来年会长得茂盛,眼前这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在观赏雪景时,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诗人十分希望把自己对来年丰收的希冀和祝愿,通过这场瑞雪表达出来。

在密州,苏轼还写了两次“雪诗”:《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二首》》送客客已去,寻花花未开。未能城里去,且复水边来。父老借问我,使君安在哉。今年好风雪,会见麦千堆。春来六十日,笑口几回开。会作堂堂去,何妨得得来。倦游行老矣,旧隐赋归哉。东望峨眉小,卢山翠作堆。

“今年好风雪,会见麦千堆。”这种对丰收的祝愿,苏轼多次通过“雪”来祝愿。

熙宁九年(1076年)十二月,苏轼奉旨调离密州,过安丘经潍州、青州,于熙宁十年正月底到济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是苏轼的弟弟,任齐州掌书记,曾在济南工作生活了3年时间。作为兄长的苏轼,因此与济南缘分颇深。

苏轼初过济南,其好友李常(字公择)正在齐州知州任上,当时,苏轼与李常策马畅游龙山,谈笑间觥筹交错。为了表达见到好友的高兴之情,李常特地赋诗相迎,当时正值冬末春初时节,万物勃发生机,酒酣耳热之余,苏轼也作《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相送。

《阳关词三首 答李公择》: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济南春好雪初晴”,这句诗,后来几乎成了济南春天的一张靓丽名片。

此次苏轼在济南并未能见到分别已达七年之久的胞弟苏辙,因为苏辙已于此前的十月因公务返京。苏辙临行前,令三个儿子负责迎接伯父。因为济南景色优美,子侄接待用心,苏轼这趟济南之行心情愉悦。

10年之后,苏轼依然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并作诗曰:“忆过济南春未动,三子出迎残雪里。我时移守古河东,酒肉淋漓浑舍喜。”

“残雪里”,雪将融,时将逝,让人无比留恋。

苏轼还在山东登州为官。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50岁的苏轼奉旨调任知登州军州事,登州当时辖蓬莱、文登、黄县、牟平4县,治所在今天的蓬莱。

苏轼在登州知州任上的时间极短,前后只有5天。但苏轼在这短短5天的时间内,却留下丰厚的遗产,凸现其非凡的一面。

苏轼曾两次登临蓬莱阁,写下了《望海》、《登州海市》、《北海十二要记》、《题登州蓬莱阁》、《登州孙氏万松堂》等诗文,为胶东的海天奇景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五天的短暂时间内,他还接连向朝廷上了《乞罢登州榷盐状》和《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两道奏折,这些建议被朝廷采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登莱废止食盐官卖的政策一直持续到晚清,以至于当年登莱诸县纷纷立起《乞罢登州榷盐状》的刻石,并在蓬莱阁东侧建起了苏公祠,以表达对苏轼的感激之情。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十月二十日,苏轼接到了要他进京担任礼部员外郎的任命,随即告别登州,取道莱州,途中又留下一篇有“雪”的诗作——《过莱州雪后望三山》:东海如碧环,西北卷登莱。云光与天色,直到三山回。我行适冬仲,薄雪收浮埃。黄昏风絮定,半夜扶桑开。参差太华顶,出没云涛堆。安期与羡门,乘龙安在哉。茂陵秋风客,劝尔麾一杯。帝乡不可期,楚些招归来。

这是一首对山东海天的告别诗。

苏轼经青州,再次路过济南,在长清真相院,将其弟苏辙所藏的释迦舍利捐出,苏轼还曾到龙山镇(今属章丘),为《华严经解》作跋,写下《跋王氏华严经解》一文。是年底,苏轼经山东郓城出山东境,回到汴京开封。 此后,苏轼再没有踏上山东大地,但齐鲁大地的风物却在他心中刻下难忘印记,这是苏轼和山东的一段奇缘。此后,苏轼曾多次以诗作回忆山东。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山东难忘苏轼。(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报道)

标签: 苏轼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
下一篇:各类教材管理规范出炉

精彩图集(热图)

最近更新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