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最美人墙”被质疑作秀,为什么8年人墙换不来一条人行通道-全球球精选

来源:手机网易网时间:2023-05-05 16:21:47

每一个睿智的灵魂


(资料图)

作者:毒哥&玉成

来源:毒鸡汤(ID:Du-JiTang)

01

五一假期期间,杭州一条由上百名志愿者组成的“最美人墙”出圈了。

最初让这条人墙出圈的,是媒体发布的一组俯拍图,地点位于西湖边,杭州延安路和平海路交叉口,正是全杭州人流量最大的地点之一。

在照片中,几十名穿着橙色马夹的志愿者整齐地分布在该路口X型对角斑马线的两边,让行人畅通无阻地通过。

等到绿灯转红灯时,外侧的志愿者手拉手,从X型快速转变成直线,其他人员同步撤离,让车辆也能快速通过路口。

整个转变过程只用了几秒钟,志愿者们井然有序,效率奇高,不得不说挺震撼的。

毒鸡汤

交通志愿者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离我家不远处的小学门口就有,志愿者们一般都是家长,在上下学高峰期穿着马夹,摇着旗子疏导交通。

按照经验,这种志愿队伍规模都不太大,最多几个人,服务时间也很有限。

但根据媒体的报导,杭州的这个人墙志愿队已经有1000多名成员,每次至少出动上百人,而且每天都会“上岗”,时间涵盖全天的客流高峰期,也就是至少六个小时。

至于志愿者们的素质,大家从图片上肯定已经感受到了,不仅训练有素,还会根据路面规划的变化,实时调整队形。

目前这个X型的队形是2.0版,以后说不定还会有新的。

所以说,杭州的这个人墙就是普通交通志愿队的Plus Pro Max版本,不收钱我都觉得委屈人家了。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人墙出现呢?

按照官方的说法,是因为那段路人流车流巨大,很多来这里的还是游客,不熟悉路况,很容易引发拥堵乃至踩踏事故。

人墙的出现,就是为了缓解拥堵+引导游客。而且人墙虽然是现在才出圈的,但绝不是现在才有的。

该队伍自从2015年起就有了。最初只有8个人,慢慢发展到如今的1000多人。

志愿者们每天风雨无阻,遇到节假日以及大型活动就更是全员出动,当地的很多报道中都有他们的身影,俨然已经成为一张城市名片。

最近他们刚好换了新的队形,看起来比以前更震撼了,又赶上了五一假期,在社交媒体的加持下,毫不意外地火了,被多家官媒誉为“最美人墙”。

至此,一切听起来都像一个暖心的故事,然而人红是非多,“最美人墙”火的同时,也引来了很多人,尤其是外地人的质疑。

02

人们的第一个质疑,就是人墙存在的必要性。

我第一次看到这道人墙的感受也有点类似,好几十个人站在大马路上,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的,暖心是暖心,但苦也是真的苦。

那个地方我几年前也去过,虽然是比较拥挤,但和北上广深的繁忙路段相比,也不见得有多特别。

既然其他地方没有人墙也可以,那可不可以理解成杭州的这道“最美人墙”,也不是非得存在呢?

对此,我也查了一些相关说法。

根据一篇由杭州日报对“最美人墙”的负责人的采访,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显示,“最美人墙”让该路口的拥堵指数下降10%至15%,行人通行时间减少10秒左右。

这个结果,个人觉得说明人墙的存在的确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很难说是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比组织人墙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值不值就见仁见智了。

退一步说,就算这种交通志愿队有必要存在,那也不必非得组个人墙,每个路口派几个人,配合红绿灯,一样可以达到类似效果,正如其他城市做的那样。

老实说,红绿灯和摄像头已经普及了这么多年,现在全国不管在哪个地方,绝大部分人都是会遵守交规的,剩下的多是一些贪方便不愿等红灯的行人。

但只要有人在监督,行人一般都会收敛,以绝大部分人的自觉性来说,这个密不透风的人墙的确是有点夸张了。所以说,人墙不是不好,但多少有杀鸡用了宰牛刀的感觉,说白了就是浪费人力,虽说志愿者可能不用付酬劳吧,但终归是没有必要。

这也难怪在人墙火了之后,有网友质疑是在“作秀”了,当然的这个锅扣不到普通志愿者的头上,我相信每个志愿者,都是怀着对大家好的动机来干这个事情的。

但往上追溯,人墙的主意是谁出的,谁具体组织的?

非得弄人墙而不是其他的形式,理由又是什么?

有没有具体数据和案例支持?

这需要有人出来给出具体的答复。

03

说完必要性,接下来就轮到对合理性的讨论了,这也是“最美人墙”争议最大的地方。

我们再退一万步,假设人墙就是有存在的必要性,就是得每天几十个人站六个小时,那么更大的问题就来了:

一个路口,每天需要这么多人疏导才能勉强维持秩序,那就说明道路的规划,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了。

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有关部门不应该反思一下交通规划的问题,并找出一个能够治本的方法吗?比如建人行天桥或者地下人行通道。

但事实是并没有,按照当地的说法,这个志愿队伍从2015年开始就有了,至今整整八年。

整整八年风雨无阻的“上岗”,换不来一条人行通道,官方甚至连规划人行通道的意思都没有,反而是“最美人墙”被媒体吹成了亮丽的风景线,往细里一想,的确有点诡异。

对此我也查了一些说法,其中一个观点就是地下人行通道不是没有,只是还不足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所以人还是挤在地面上,人墙导流是目前情况下的最佳选择。

这个观点单独看有一些道理,但放在整个背景里面,就没什么道理。

首先是“地形复杂”这个理由就太牵强了,全国每个稍微大点规模的城市,哪个地下不是纵横交错?哪个CBD不是人满为患?

杭州好歹还叫地势平坦,碰到重庆那种真复杂的,地下开个345678层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明明已经有了地下通道,人们却依然往地上挤,那就只能说明地下通道的规划实在不行,更应该去优化才对。

至于“人墙是目前情况下的最佳选择”这个说法,如果人墙只出现了一年半载,那还说得过去,就当是在治本之前想出的权宜之计。

但如今八年已经过去了,这个“权宜之计”得权宜到什么时候?难不成二十年之后,该改的还是不改,还得靠志愿者们用爱发电?

与其说官方不得不依赖人墙来维持秩序,还不如说是一种懒政。

城市规划本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尤其在以往,很多地方都是建这补那,缺乏全盘规划,把城市的底子给弄坏了。

人墙就像一个补丁,而且是一个长得挺好看的补丁,短期内的确简单粗暴地“解决”了问题,于是官方干脆延续。

但这种偷懒的方法,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被鼓吹。该治的本还是得治,所以希望当地有关部门引以为戒,早日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吧。

04

当然了,我说了那么多,针对的都是规划和组织层面的问题,而不是针对人墙,尤其是参与人墙的志愿者们本身。

相反,我非常敬佩他们,我也相信每一个志愿者,都是抱着对大家好的动机来做这件事的。

我也查了一下志愿者们的情况,综合多家媒体历年来的报道,“最美人墙”的组成人员有当地晴雨公益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大学生、外国留学生等等。

如果遇到节假日以及大型活动,大学生的比例就是最高的,其余寻常日子大多由晴雨公益服务志愿者负责,而志愿者大多是附近居民,从老人到小孩都有。

根据一线志愿者的说法,当人墙是真的没有报酬的,纯属自愿。

当然了,一线志愿者不收钱,不代表志愿队不收钱,肯定还是会有一些拨款,但整体不多。

至于大学生们,除了纯自愿之外,也许有一部分是冲着志愿服务证书以及加学分去的,显然他们也不收钱,而且很好发动。

也许正是因为志愿者们热情高涨且成本低,这个人墙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持续了八年之久。

从个人角度来看,志愿者们值得我们点赞,但人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这一次走红了之后受到外界的质疑,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件好事。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多听听外界的声音,人墙是美,但不需要人墙的那一天,才是真正造福游客和当地居民的那一天。

标签: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当前热文:海南2023二建准考证打印网址
下一篇:最后一页

精彩图集(热图)

最近更新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