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曙光院士:“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

来源:中国青年报时间:2019-09-30 13:56:24

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的是,已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李曙光,小时候也是个曾遇到考试就害怕,长期在及格线上徘徊的“丙等生”。

从害怕考试的“丙等生”摇身变成文体兼修的“全优生”,李曙光完成了逆袭。在与中学生交流时,他曾以荷花自喻:“春天山花烂漫时,我在水中眠;夏天才露尖尖角,迟开也鲜艳。”

这位78岁的老院士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寄语青少年一代:有的人年少有为,也有人大器晚成,“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

害怕考试的“丙等生”成了“全优生”

李曙光小时候,母亲曾说他“跟同龄的孩子比,脑瓜子不行”。

一直到小学四年级,李曙光都是个“害怕考试”的孩子:甲、乙、丙、丁四个等级,他每次考试的成绩基本上都是丙,相当于刚刚及格。他一度极其自卑,朋友圈子也都是一群调皮的孩子。

四年级时,李曙光和一群孩子玩摔跤,不慎摔伤,以致手臂骨折,休学半年,无奈之下只好选择留级。不料复学之后,李曙光突然有了顿悟的感觉,学习变得容易起来,成绩一跃进入班级前三,还因此成为少先队员。

在天津市第十七中学度过的6年时光里,李曙光始终保持班级第一名的成绩,有时候老师也百思不得其解:“李曙光作为学校里的团干部课外活动那么多,晚上还要参加‘大炼钢铁’,为何成绩却没掉下来?”

这跟他学习中逐渐养成的好习惯分不开。

李曙光从小爱看小说,家附近有当时全市最大的新华书店。上小学时,他下午放学后就溜到里面,捧上一本小说细细品读,直到天黑才回家。到了中学,他又成了学校图书馆的借书常客。

除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他还读完了《暴风骤雨》《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小说中身体残疾依然奋斗不息的保尔的名言,“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成为他人生的座右铭。

上初二时,有一次,李曙光将小说带到家里,夜里翻阅时因为深陷故事之中,不知不觉看到凌晨3点。

第二天上课,李曙光晕晕乎乎、瞌睡不断,完全听不进老师讲的课。他马上警觉起来:必须自我控制,改掉爱看小说的“毛病”。

从此,他给自己立下规矩:无论什么样的小说,只能等到放假才借来看。“任何事,影响到学习我就不干”。

李曙光另一个“秘密武器”是——做作业“坚持独立思考”。

做作业时,不管遇到多大难题,他始终独立思考解答,从不问别人。“因为做作业的目的不仅是巩固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人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他看来,如果遇到难题就去问老师或同学,听完别人的讲解后,看起来自己也会做了,但是这道题依然“算是白做了”,因为“思维没得到训练”。

多年后,他告诫年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是在平时做作业中训练出来的,每独立完成一次作业就会得到一次思维训练,久而久之思维能力就会提高。

接触社会百业,不要死读书

李曙光院士的中学时光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年代。学校贯彻勤工俭学方针,在学业的间隙,他们曾到华北缝纫机厂的大炉班当铸工,用18磅的大锤砸铁块,忙完一个上午,吃饭时端着碗的双手颤个不停;下午下班洗澡时,衣服一脱,全身都被铸铁的黑沙子染黑了。艰苦的劳动使他体会到当工人之不易。

周末他还在劝业场商店当过售货员,不打算盘用口算,一站就是8个小时。他甚至还到公安局侦查科当过助手,帮助破案,才知道“原来破案并不像小说写的那样”。

“做什么事情都有它艰苦的一面,也有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规律”,回首青葱岁月,李曙光感慨接触社会百业,能够“对整个社会建立起一个系统的认知,而不是只会读死书”。

当时中学的体育教育要求每个学生的体育成绩都通过“劳卫制”标准(即学习苏联的“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需要坚持锻炼才能达标。

校园里,体育中的佼佼者比学习上的尖子生更受同学欢迎。那时李曙光每天早晨要跑步锻炼,下午4点半放学后还要锻炼一个半小时,如踢足球,练体操,或练举重,直到晚6点吃晚饭。

李曙光至今感念,上小学时自己身体很弱,经常扁桃腺发炎导致高烧。经过中学阶段的锻炼,身体素质显著提高,扁桃腺再也不发炎了,“使我能健康地高强度工作50多年”。

射击场上的宝贵一课

射击场上的一段往事让李曙光终生难忘。

高二那年,喜欢运动但是跑跳能力不强的李曙光,凭着好视力和臂力的优势,进入学校刚刚成立的射击队,“头一次光荣地挤进了校队”。

不久,李曙光代表学校参加了天津市举办的射击比赛,参赛项目是无托小口径步枪卧姿50米射击比赛。按照规定,“10发打够85环就能申报国家三级运动员”。

赛场上的李曙光沉着冷静,每打完一枪就把弹壳放到靶纸相应位置,观察弹着点距靶心偏离多少,思考着下一枪该如何修正。他前面的9枪打出了83环的好成绩——多数都是9环,甚至还有10环。

就在此时,他思想上开起小差,想着最后一枪随便打个二三环就稳拿三级运动员了,心里美滋滋的,于是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托枪的手再也稳不住了。因为时间到了,他慌忙中扣动扳机,眼前的一幕却让他瞠目结舌——这决定成败的最后一枪,子弹脱靶了。

就这样,李曙光与近在咫尺的荣誉失之交臂,这也成为他青少年时代最“惨痛”的一次教训。

此后的人生道路上,他总是时时警醒自己,“做任何事情不能有私心杂念,不能过于注重个人名利,不然思想就会不专注,做事就会出问题”。

专业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高考前的一段插曲似乎是一首命运跌宕的“交响乐”。

高三下学期,学校获得两个留苏预备生名额,校长找李曙光和另外一名同学谈话,按照要求,需要一人报文科一人报理科。这让两个理科生一时无从取舍。

李曙光主动打破僵局,选择了文科。他将数理化放在一边,找来历史、地理课本抓紧复习。

天意弄人。备考一月有余,校长突然找到他:“中苏关系紧张,文科留苏计划取消了。”因此,李曙光还要参加国内高考。校长让他自己选择文理科。

此时,距离高考只剩下一周时间。五味杂陈的李曙光决定还是要考理科。快速复习的他,“第一天看物理,第二天化学,第三天数学……最后一天休息”。

这个“玩笑”成为检验李曙光平时学习效果的“试金石”。多年后,李曙光在大学校史馆看到了自己当年的高考成绩单——物理100分(满分),化学92分。

高考填报志愿时,李曙光的理想是将来做个飞机设计师。初二那年起,李曙光加入天津少年之家航模小组,这成为中学时代最大的爱好。

高考前,他计划第一志愿报北航,但中学校长建议他考虑报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空气动力学领域权威钱学森先生担任成立不久的中科大力学系主任,他毫不犹豫地将第一志愿改为中国科大。

彼时中国科大在天津招生不填专业,考生要服从分配。为了招生老师能将他分到力学系,在其后的4个志愿中,李曙光一律填报航空院校或航空专业。

当他兴高采烈地到中国科大报到时,却被告知:他被录取到地球化学专业。“自己本想上天,这下入地了。”梦想化为泡影,李曙光彻夜难眠。

最后,有两个理由说服了他,使他最终选择了服从分配。

一是中国科大的专业设置都是国家急需的,“国家需要航空事业,也需要地球化学”,他作为中共预备党员应当服从国家需求。

二是,自己对于航空的爱好,其实也是源于参加航模组后有了深入了解,才慢慢培养出兴趣。“现在对地球化学没兴趣,恐怕是因为不了解,今后通过学习,对地球化学了解了,也可能产生兴趣”。

“所谓专业兴趣并非天生而来,也可以通过学习和钻研培养出来。”从此他摆正心态努力学习,1963年还被评为中国科大首届优秀学生。

“成就感是产生和巩固兴趣的重要因素。”李曙光说。

1976年开始的国家铁矿科研会战中,李曙光任中科院鞍山-本溪铁矿科研队弓长岭黑富矿科研组长。当时“弓长岭东南区深部是否存在富矿”有争议,李曙光提出“用多元统计的数学方法作一个弓长岭富矿体的空间演化趋势面分析”,来判断东南区深部是否存在富矿体及存在部位。

李曙光的研究预测了该区第25勘探线负500米处存在富矿。这一预测结果被当时的国家冶金部接受,并调千米钻进行钻探验证。结果就在他预测的位置上,一钻打出了13米厚的富矿层。

“那一刻才真正感觉到,我还能用地球化学方法为国家做点事。”学有所用,巨大的成就感让李曙光对专业研究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从此掀开了科研人生中不断绽放光彩的新篇章。(雷宇 刘振兴)

标签: 李曙光院士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全国大中小学师生同唱一首歌 一曲奋斗的礼赞祝福新中国
下一篇: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精彩图集(热图)

最近更新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