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博物馆热”也掀起“讲解热”的浪潮 讲解水平参差不齐让观众一时无所适从

来源:北京日报时间:2022-07-14 14:02:34

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展厅内也掀起了“讲解热”的浪潮。观众不再仅仅满足于观赏展品,也希望有“懂行”的人讲讲展品背后的故事,“三分游,七分讲”成为观众的更高诉求。各种讲解活动中,讲解者有官方的、团体的、公司的、私人的,讲解内容五花八门,讲解水参差不齐,让观众一时无所适从。

乱象1:考古盗墓混为一谈

“说到考古,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对!就是盗墓!看过那种盗墓的电影和电视剧吧,这两年特别火的,考古和盗墓就是一样的!”在某博物馆,一位讲解人员这样开场,听讲解的孩子们顿时发出了阵阵嬉笑声,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了看过的盗墓剧情节。不一会儿,又有另外两个讲解团进场,没想到讲解人员说的却是一模一样的话术,结尾一句“考古和盗墓都是一样的”,让在场的博物馆爱好者唐雨感到十分震惊:“这不是误人子弟吗!这种收费讲解都是什么水啊,基本概念都搞不清。”

两年,为了满足观众的个化需求,以博物馆讲解为经营业务的民间文化传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种五花八门的讲解团穿梭在各大博物馆,不仅出现了不少专职讲解的个人,也让“讲解”渐渐成为一个可以盈利的行业。由于目前行业缺乏准入标准,使得讲解人员鱼龙混杂、讲解水参差不齐。“这些讲解人员的讲解内容很难控制,有的为了所谓的效果,刻意讲段子,穿插大量未经考证的‘秘闻’‘传说’‘野史’。”具有13年志愿讲解经验的高校教师王建南表示。

“博物馆自己招的志愿讲解员之所以讲解质量有保障,是因为他们都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大量的培训。”2002年,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开行业先河,向社会公开招募150名志愿讲解员,从那以后很多博物馆都纷纷效仿,建立了志愿者队伍。王建南在2009年成为了中国美术馆的志愿讲解员,从自主报名到筛选、考核、培训、试讲,期间还会有博物馆内的专业人士跟随打分,通过考核后才能正式上岗。此外,馆方还经常聘请各个领域的专家为志愿者授课,丰富大家的知识储备。

“讲解作为一种公共教育活动,不能仅靠‘耍嘴皮子’,背后依靠的是文化知识的扎实储备和对史实的尊重,在讲解的内容上不能有事实漏洞。好的讲解员还要根据讲解对象的不同来调整讲解内容,对孩子和对成人,如何开场,讲得深浅、内容多少都不一样,这些都需要经过一遍遍不断地打磨和演练。”王建南说。

作为北京第一批志愿讲解员,年过七旬的周娅在20年的讲解经历中感悟颇多,她常说自己“不是在博物馆讲解,就是在为讲解做准备”。退休后她每周都会去上国学课,学书法、绘画,闲暇时经常去泡博物馆,阅读大量书籍——中国古代史、代史、陶瓷史、希腊神话……此外还四处游学,到了国外就一头扎进博物馆。正是靠这样的日积月累,周娅的讲解才有了丰富的内涵,渐渐成为京城文博圈的人气讲解员。

周娅在为观众志愿讲解

乱象2:讲解声响彻展厅

“博物馆里越来越吵了!”最两年,爱逛博物馆的韩先生有这样的感受。不仅因为博物馆里的观众越来越多,而且各式各样讲解的人也多了。2022年初,韩先生好不容易约到了故宫“何以中国”的门票,却在观展过程中被不文明的讲解搅得心烦意乱。

刚一进展厅,各种讲解声就此起彼伏,一个个讲解小团体这里一拨儿,那里一拨儿,守规矩的都戴着讲解设备,可有人就靠扯着嗓子喊。“有一个讲解者的嗓门儿特别大,我在一进门的地方看展品,耳朵里全是那人讲解的声音,隔着大半个展厅都能听到,吵死了!”不仅韩先生感觉厌烦,这响彻展厅的讲解声也招来了其他观众的白眼,一位上了年纪的观众跟老伴不满地嘟哝着:“这么大声,拿博物馆当自己家了。”

当韩先生参观到此次展览的重磅展品“何尊”前时,却发现自己根本看不到展品。一个十几人的讲解团把展品围得严严实实,讲解人员站在那儿一直讲个不停,“一个展品一个讲解团讲10多分钟,讲完下个团又围上去了,其他人就别想凑!”中心展区的三大热门展品,韩先生愣是转悠了好几圈才“插空”瞅了两眼。

王建南作为机构聘请的专业老师,也曾带队去故宫讲解“何以中国”,也遇到了讲解团“撞车”导致馆内秩序混乱的情况。“周末上午10点,同时开讲的讲解团就有7个,下午2点同时开始的也有七八个。还有热门的‘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也很夸张,同一时间段会有12个团同时开讲。”王建南说,讲解活动一多,正常的观展秩序就受影响。王建南说自己在带队讲解时,会特别注意一些观展的“规矩”,比如一定要佩戴讲解设备,这样自己的声音就可以尽量小,观众都是通过耳机收听,完全不会影响到其他观众;如果遇到多个团同时开讲的情况,他也会灵活地转换参观路线,避免“撞车”,别人从前往后顺着讲,他就从后往前倒着讲,讲解内容也会相应调整。

乱象3:微信转账缺监管

“精品小团,优质体验,历史专业名师讲解,亲子价一大一小480元”“多学科交融角度看展,资深高校老师深度讲解,儿童单飞价288元/人”“私人一对一讲解899元一场”……暑期临,夏女士想为女儿报一个靠谱的博物馆讲解活动,看着各机构五花八门的宣传纠结不已:“同样一场展览,价格怎么差别这么大?几百元、上千元的都有,买个便宜的怕讲解质量没保证,买个贵的却不知道能不能值回这个价,万一听完感觉不行也没法退钱啊。”

夏女士在搜寻过程中还发现,一些不挂靠任何机构、纯靠个人名气直接在朋友圈“开团”讲解的也大有人在。加个人联系方式、私信报名、通过微信转账付款、直接去现场听……“这种个人的要价,更没保障了。而且这种私下的交易行为,有关部门也挺难监管的,要是中间有什么问题,投诉都没地儿去。”夏女士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如果对社会讲解力量不加以规范,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管,杂乱的讲解活动便背离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初衷。王建南介绍,目前对于社会讲解力量的管理主要是在博物馆层面,一些博物馆对于社会讲解力量进馆讲解实行了严格的审批报备制度。例如,国家博物馆在2019年就发布了公告,由社会教育部专职讲解员提供公益讲解服务和定制讲解服务、国博志愿者讲解员提供志愿讲解服务;除上述人员外,其他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在国家博物馆展厅组织讲解活动。有关单位确因工作需要在国家博物馆展厅组织公益讲解,需提前申请,提供审核所需的相关资料。

辽宁省博物馆也曾发布公告称,为规范讲解秩序,确保对展览、展品诠释的不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不损害公共利益,原则上将不再允许社会人士讲解。如果确有特殊情况需开展讲解活动的,需提前申请并提供讲解词,审核后才能讲解。

观点:博物馆需“把好关”

王建南认为,面对观众越来越旺盛的文化需求,不能“一刀切”地“不允许社会人士讲解”,而应该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博物馆展览的宣传建设中,这样才能把博物馆文化真正搞活。“一方面,需要博物馆制定更加细化的规则,对社会讲解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甚至可以由馆方参与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对一些社会讲解机构或具备专业知识和讲解能力的个人进行资质认定,购买第三方服务,发展其作为‘编外力量’;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应该担负起监管的职责,对于作为市场行为的社会讲解活动制定明确的价格标准,让观众在选择时有据可依,文化消费也应该明明白白。”

除此之外,王建南还提醒,对于文化传播机构和具有讲解意愿的个人来说,一定要有文化的“良知”,不能把讲解活动仅仅当成一种赚钱的方式,“随着观众文化素养的逐渐提高,什么样的讲解是好的,必然有自己的判断,不能满足观众需求的讲解活动,也一定会逐渐被市场淘汰。”王建南说。

标签: 讲解水平参差不齐 民间文化传播机构 行业缺乏准入标准 志愿讲解员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推动全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保定市竞秀区文联成立
下一篇: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将于9月1日在郑州开幕

精彩图集(热图)

热点图集

最近更新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