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洛阳城西40公里外,一块麦田中埋着后晋高祖石敬瑭。千余年间无人为他修廊筑殿,也沒人为他塑身颂匾,但村中一老者默默守护着他的陵寝,也把自己守成这段历史的“研究员”。
◎77岁老人守护帝陵几十年
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这段时间正是河洛地区的农忙时节,沉睡了一个冬季的小麦,开始进入生长阶段。
在洛阳市宜阳县盐镇乡石陵村西侧的一块麦田里,一个覆斗状的土冢显得十分突兀。3月27日一大早,77岁的张海生老人,骑着电动三轮车来到土冢边,仔细查看四周状况,确认没有异常后,若有所思地在冢边站立了一会儿,然后返回1公里外的家中。
像这样的守护,老张已经坚持了几十年。
这个坐北朝南的土冢,就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晋显陵,下面埋着的,是五代时期后晋王朝的建立者,后晋高祖石敬瑭。
在战乱频繁之际,他甘当百依百顺的“儿皇帝”,以换取契丹的支持,借外援称帝后积极“履行承诺”,将中原王朝的北方天然屏障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北方百姓完全暴露于契丹铁蹄之下,民心尽失。
这座村庄由于葬着石敬瑭而得名石陵村,虽然石敬瑭是位不招人待见的“皇帝”,但生于斯长于斯的张海生老人却一直对这个土冢有着特殊的感情。
自打记事起,他就常听村中老人们谈论这座陵、那个人,随着年龄渐长,有关的各种史料和传说在他脑海中拼凑起了这个大人物不寻常的故事,这也让他开始变得喜欢这段历史并深入研究。
宜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李明飞告诉顶端新闻记者,我国其他帝陵或凿山为陵或平地起陵,地势大都平坦开阔,气势磅礴,而后晋显陵却违背了这一常例,座落在一条东西向冲积沟的北沿,南北两面高,神道正处沟中。这种故意选址在地势低洼沟沿之地的奇特建筑形制,为史学界研究历代帝陵建制提供了新资料。
“上小学时,我就经常跟同学们一起在冢边玩耍。后来到了外地读初中,每次上学放学路过这个墓冢时,也会忍不住多看几眼。”和村中大多数人一样,张海生对于这名与村庄早已捆绑在一起的帝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跟别人不同的是,老人除却在家务农之外,还从事着建筑监理的工作,冥冥之中与后晋显陵产生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在2005年当地从文物爱好者中选聘业余保护员时,对石敬瑭进行过深入研究的张海生老人就成了合适的人选。
考虑到自己年龄渐长,老人让儿子张柏根参与了进来,父子二人共同承担起了后晋显陵的守护工作,这一守就是17年。
◎田间土冢诉说着千年前的风云际会
作为守护者,张海生不仅守护着这座帝陵的安全,还对墓主石敬瑭的为人有着自己的见解。
“石敬瑭虽然认了契丹那个比他小11岁的耶律德光为干爹,但是辈分上并不乱。因为他的岳父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干儿子,李克用与耶律德光的父亲耶律阿保机是结拜兄弟,石敬瑭原本就比耶律德光低一辈。除了割让燕云十六州这个错误之外,他登基后勤政爱民、选贤任能,知民苦,轻赋税,在乱世中也能称得上合格帝王。”面对村里人对于石敬瑭的指责,张海生认为那是他们研究得不够深入,理解得稍显片面。
他经常拿出自己搜集的《中国历代帝陵》、《宜阳古今》等书籍跟村民共享,试图全面地把那段历史还原给大家。
这些书都是他在外工作期间淘来的,在外地一旦发现关于石敬瑭和其陵墓的书籍,张海生都会不看价钱欣然买下,带回家细细品读,以便更多地了解自己所守陵墓的有关知识。
虽然在张海生心目中,石敬瑭也有值得称颂之处,但是一千多年来从官方到民间,从来没有人给石敬瑭修廊筑殿,也沒人为他塑身颂匾,只有墓前神道两侧原有的九对石像生和两根石望柱相伴。
由于地势低洼和常年泥土淤积,这些石像生和石望柱均已沉没地下4米之深, 仅留一个土冢裸露在地面,诉说着这座帝陵曾经的辉煌。
“据神道两侧石像生推测和钻探结果得知,后晋显陵神道宽约25米,长约300米,陵区范围及其他附属建筑设施均不详。” 宜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李明飞说,历经了千余年风风雨雨的后晋显陵,由于地势低洼,地表文物全都沉积于地下,反而避免了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得以保存完好,这为以后的钻探、发掘和研究保存了完整的实物资料。
◎建议“电子守护者”共同保护文物
守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晋显陵的张海生父子,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前来探访帝陵的文物爱好者,还有猖狂的盗墓贼。
面对文物爱好者,两人尚能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解答他们的疑问,但是面对专业的盗墓贼,住在一公里之外的老张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2018年初夏的一天,天刚蒙蒙亮,张海生像往常一样来到土冢边查看,赫然发现了一个2米长、1米宽的长方形盗洞。离奇的是,四周没有发现一锨土,也没有一个脚印。此时的地里除了几厘米高的麦茬之外没有任何遮挡物,很难想象手段高超的盗墓贼是如何趁着夜色,神不知鬼不觉地在短时间内不露痕迹地挖出这么一个盗洞来。
大惊失色的张海生赶紧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属地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公安机关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下到地底仔细勘察后发现,墓室口两片厚重的石门没有任何被打开的迹象,墓室前方的文物也都完好无损,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自2013年3月成为国家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后晋显陵的保护逐渐受到了各方的重视,但仅靠张海生父子这样的业余保护员还远远不够。对于这处暴露在荒野中的文物,老张能做的,只是加强巡视。
遇到连续降雨天气时,每天紧盯有无坍塌,秋收时节及时将村民堆放在冢边的秸秆移开,以免失火并防止盗墓。除此之外,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他也希望能有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参与这座帝陵的保护,希望自己有生之年和“电子守护者”一起,保护这座他用心守护了几十年的陵墓。
对于老张的期待,宜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李明飞表示,宜阳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国保单位就有六处。在灵山寺、五花寺塔国保单位修缮后,后晋显陵的总体规划也将排上修护日程。
“目前五花寺塔修复工程已进入第三阶段,很快我们就要考虑后晋显陵的调查和评估。相信不久的将来,后晋显陵也会成为宜阳境内一处靓丽的风景。”李明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