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高明模式”破解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依赖症”

来源: 新华网 时间:2019-06-25 10:57:16
新华网广州6月24日电(记者刘宏宇)近年来,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搭平台、给政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大力开设“零”财政投入的艺术普及公益培训班、发展“内生型”志愿服务队伍、实施缤纷高明·文润万家文体旅惠民工程等措施,在公共文化服务积极破题“财政过度依赖症”。

政府不花钱 群众享受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

今年5月,高明区杨和镇文化站通过将镇某艺术培训机构的免费公开课引入文化站举办,既提升了培训机构知名度,又丰富了文化站的培训项目。在公益课堂的成功经验交流会上,区内各艺术培训机构和文化部门负责人深受启发,纷纷就下一步如何合作展开洽谈。一个月后,全区共7个社区推开了无须政府财政投入的纯公益文艺培训班。

政府少花钱甚至不花钱,群众就能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正在佛山市高明区成为现实。

今年6月,高明区首次在河江、三洲等社区开设“零”财政投入的艺术普及公益培训班,预计到年底,全区培训青少年总量将达到11000人次,同比增长约120%,占全区青少年人数的20%。

“零”财政投入的公益培训班得益于高明区大力实施的社区文化提升工程。据了解,社区文化提升工程面向各镇街居民住宅区,由文化部门牵头协调住宅区和居委会提供闲置会议室等场地,鼓励艺术培训机构和社会组织驻场以公开课、文艺推广活动等形式提供志愿服务,将常态化公益培训送到市民群众家门口。

“文化服务形势已经从以前的‘政府请企业服务’变为‘企业主动申请服务’。”据介绍,由于引入了竞争模式和政府监管,各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更加优质,艺术培训机构也可借此提升口碑、拓宽市场, 从而带动了艺术培训、演出市场等文化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2015年~2018年,高明区学员人数超过80人的艺术培训机构由23家增至48家,增幅达109%。

激发文化志愿服务内生活力

由于服务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较高,偏远山区的文化服务一直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的老大难问题。高明区通过提供业务指导的方式,推动建设了一支扎根乡村、服务乡村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

豸岗村和合水社区的粤剧私伙局,村内老人自发组建了粤剧传习队伍,每周为村民义务演出、教青少年唱粤剧和演奏民族乐器,连续数十年守护传统文化。谭惠芳一家两代三人接力守护革命先辈谭天度的故居60载,其文化志愿服务事迹被社会广泛传播。

高明区还鼓励村居与广职院、区文联各协会和企业合作,开办农民书画室、农民摄影基地、粤剧传习服务点等文艺创作基地,让农村文艺队伍成为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火种”。

由区语言艺术家协会从阮埇、小洞等村居发掘培养一批用粤语讲本土故事的青少年讲古人,开展“一村一段古”系列活动,包含家风故事、乡贤事迹等,营造文明乡风。

值得一提的是,高明建立了文化志愿者贡献互认机制,破解“志愿者参与文化服务,业务主管部门不认可”的困境,推动文化志愿服务格局由单打独斗向合力共推的转变,极大激发了群众自我服务的积极性。

“内生型”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在高明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泰和村、西黎村、吉田村等农家书屋的大部分日常运维事务由村内有公益精神的老年群体承担。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可持续发展

今年5月,高明2019年度春季“元”计划慈善公益培训班与“星”工程公益培训班启动。该项目通过“家长做慈善、孩子学艺术”的方式鼓励群众捐助,筹集的慈善资金按照比例适度反哺项目建设,剩余资金全部用于特殊人群其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逐渐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持续发展”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截至今年6月,“元”计划公益培训已举办20期,累计培训学生2万多人次,每年培训人数达5000人,约占全区未成年人人数的10%,累计筹集善款约53万元,并全部用于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

参照“元”计划培训班合作模式,高明区文化中心与当地媒体共同开办了低收费项目——“星”工程文艺培训班。目前,该项目收益已能支持项目正常运营并反哺开展其他公共文化活动。

专家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治理“高明模式”改变了以往由政府包揽的公共文化发展模式,激发了社会力量机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做大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增量。同时,该模式还进一步培育了培训、演艺和文化商品消费市场,推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探索公共文化社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完)

标签: “高明模式” 公共文化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24日晚在广州开幕
下一篇:自尊自信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精彩图集(热图)

热点图集

最近更新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