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市场转型升级提速。3月11日,北京商报记者从中国市场学会了解到,北京将发布的新一版《商品交易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提到,市场店铺招牌应与商业街区的功能定位等相协调,新建、转型的市场应按需布局,避开同业态竞争等。近年来,传统市场转型备受关注,在业内人士看来,批发市场应该向现代交易中心转型。疏解低端功能,引入高端交易,借此提升整体产业层级,升级传统批发市场业态。
转型升级 市场要协同区域定位
新一版的《规范》对商品交易市场的定位有了指引。《规范》中提到,新建或转型建设的商品交易市场,应按市场消费需求和同业态网点布局需要,避开同业态竞争,防止重复建设。市场店铺招牌应与商业街区的功能定位、历史文化和景观风貌相协调,与建筑物外立面造型、风格和色彩相和谐,兼顾白天和夜间的视觉效果。
与此同时,《规范》增加了对市场业态、管理的建议。在业态建议方面提到,市场开办者宜引进商品新颖、品类丰富、价格合理,具有原创设计等先进理念的业态或品牌商品。建材市场可设立与市场交易品种相配套的、相对集中的商品加工区,不应在经营区内加工商品。商品加工区应符合环境保护、安全、卫生等相关要求。
商品交易市场的配套服务也将逐渐完善。《规范》中指出,市场可根据实际客流,在满足消费者停车便利的条件下,配置与经营销售相匹配的停车场和与营业面积相匹配的临时卸货场。市场可配建的停车场应设置管理和引导标识。与此同时,市场应设置残疾人专用卫生间,有条件的市场可设置第三卫生间。
中国市场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规范》将为北京市规范市场相关行为提供依据,有助于构建新型市场营销环境,并引导市场适应流通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
定位更迭 市场运营调试不断
对于传统批发市场疏解,北京市商务局发布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累计疏解提升市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781个,动物园、大红门、天意等重点市场完成疏解任务。
伴随市场疏解,批发功能外迁,部分传统市场也正在向购物中心的定位迈出步伐。北京商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百荣世贸商城正在向年轻化、时尚化购物中心转型。目前,百荣世贸引入了李宁全品类店,该店内容包括时尚、篮球、跑步等多个系列商品。
引入品牌全品类大店是百荣世贸转型的举措之一,同时,百荣世贸还在尝试调整营业时间,并建设特色餐饮街区。在以批发业务为主时期,百荣世贸营业至18点。截至目前,该项目的营业时间延长至20点,其中D座部分的餐饮区在22点闭店。
自北京市发布“点亮夜京城13条措施”以来,百荣世贸也加入到夜经济的队伍中。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百荣世贸开设的“深夜食堂”,营业至每日22点。其中,“啤酒花园”部分营业至每日24点,该板块营业面积约2000平方米,引入了老北京、冷面、海鲜、烧烤等多种小吃。除此以外,百荣世贸还引入了盒马鲜生、星巴克、小米之家、巴黎贝甜等商铺。
早在2017年,与百荣世贸同在木樨园商圈的北京欣雅汇国际服装市场转型为合生广场。目前,合生广场已有耐克、阿迪达斯、VERO MODA等零售品牌入驻,同时吸引儿童业态、餐饮业态、生活服务以及电影院等娱乐业态进驻。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合生广场儿童业态在商场总业态中占比约35%。借此,合生广场也向综合型购物中心转型。
消费回流 深挖区域消费潜力
无论是合生广场还是百荣世贸,都将获得木樨园商圈释放的社区消费红利。中国商业联合会智慧商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范艳茹认为,该区域有较好的潜在市场。木樨园商圈分布着居民区,且周边客群具有一定消费能力,周边的消费场所有限,随着区域内商业项目成熟,消费也将实现回流。
在跟随市场转型中,批发行业从业者也有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有从业者指出,商户与市场共同转型存在一定难度,个体经营者对市场判断能力相对较弱,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可能在转型中找错方向。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每个批发市场都有自带的产业气氛,即便是升级也可以沿袭原有的商业背景,形成相应的文化氛围。例如,以经营服装为主的市场可以尝试发展服装文化,吸引设计师、工作室进驻,优化商圈客群,形成自己的资源优势,做到不可替代。
对此,中国市场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金陆成认为,在城市商业设施建设中,难免出现千街一面的现象,《规范》对市场的选址、建设提出要求,有利于改变这一现象,并形成区域内的特色商业街、特色商圈。商品交易市场在城市建设中,特色商品交易市场能够与商街、商圈、商店群、社区店等形成良好的生态圈,项目间活动主题可以形成互动,营造商圈内的主题氛围。
金陆成坦言,传统批发市场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发展趋势,即商品数字化、交易数字化、支付结算数字化、环境管理的数字化、再生资源的数字化,通过数字化使市场管理更加精准,更加细致,更加可视化,更加智能化。目前数字化已在部分建材家居市场、日用品市场实现落地,但模式尚不可复制。
标签: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