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入初中后“学霸”变“学渣” 13岁男生崩溃了

来源:杭州网时间:2021-10-08 13:33:56

半天接诊53个患者,20个为儿童青少年,最小的仅9岁

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浙大精中(杭州七院)10月10日有大型义诊活动

失眠、抑郁、焦虑等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影响着现代人的身心健康。与此同时,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也在逐渐上升,心理健康,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日益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立足精神科,深耕亚专科建设,持续为人民群众提供系统、完善、优质、专业的心理健康诊疗服务。

“作为精神专科医院,我们要做足专业性。面向患者服务患者,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始终是我们的重点发展方向,以此为基础,我们还将进一步拓展精神医学学科规划和人才培养,加强和浙江大学合作的基础科学研究,为临床和科研搭建紧密桥梁。”浙大精中(杭州七院)院长李涛教授表示。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10月10日当天,杭州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诊疗)中心将在浙大精中(杭州七院)正式挂牌成立,同时举行大型义诊活动,提供各类精神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临床、科研、转化紧密结合

最终目的是服务患者

从事精神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李涛教授认为,精神医学要再上一个台阶,基础研究是重要抓手。作为大型精神专科医院,有丰富的临床资源、临床数据,而如何对数据进行梳理、挖掘、分析、总结是当务之急。去年起,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在李涛教授带领下,在原有医教研基础上,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发展都进行了规划,在临床、科研、转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比如我们目前已经申请专利的经颅磁刺激和光疗技术的结合,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治疗效果比以前更好。这就是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的及时衔接。”李涛教授提到。

同时,医院也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一批高质量人才,既有临床医生,也有从事精神疾病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还有既是医生又是科研人员的复合型人才,打通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壁垒,“以前临床医生没时间做基础研究,科研人员又不知道临床需要什么。作为专科医院,我们可以把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有效结合在一起,来自临床的问题,通过基础研究解决,把新方法新技术转化到临床,最终为患者服务。”李涛教授说。

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家校医联动形成闭环关爱系统

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很多成人患者,大多是从儿童青少年阶段起病,只是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和有效关注。因此,如何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及时筛查识别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有效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早期干预专家陈致宇教授表示,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提倡关口前移,即把对精神疾病的筛查能力、诊断能力、干预能力往青春期、儿童青少年时期前移。

2019年,浙大精中(杭州七院)率先成立杭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诊疗)中心,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今年更是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整合资源,筹备成立杭州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诊疗)中心,推动全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

中心成立后,将专门开辟儿童青少年诊疗区域,为儿童青少年患者提供连贯和全程的、更为便捷的一站式服务。“通过这个平台,将为更多问题孩子给予支持,同时也将利用这个平台做一些科学研究和分析。”

陈致宇表示,儿童和青少年面临的问题不同,诊疗的方式也不同。如果能在儿童青少年时期早识别早干预,对患者、家庭、社会都有利。“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仅需要医疗机构的参与,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事实上,早在2016年,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就已开启医校联合模式,进学校开展公益筛查。2020年,这项工作进一步推进,医院和西湖区教育局对接,派出高年资医生进入学校,筛查“高危”学生,提供案例交流和点评,为学校心理驿站的站长、心理老师提供专业培训和支持,同时,暑假期间也邀请老师来到医疗机构,对儿童青少年的干预过程进行学习,丰富“实战”经验。

“以学校为突破口,把关口前移,形成早筛查早干预的全程模式后,相信孩子的很多早期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如果还有一小部分得不到解决的,再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形成一个闭环的关爱系统。”李涛教授同时提到。

半天接诊53个患者

20个为儿童青少年,最小的仅9岁

“近年来,不管是出诊医生还是护士,都有这样的感受,门诊就诊患者中,儿童青少年的占比在增加。”

上周三上午,陈致宇的专家门诊共看了53个病人,其中20个是儿童青少年,年纪最小的是名仅9岁的男生。

“这个小患者从外地转学到杭州,整体学习能力相对差一些,同学之间的交际能力也欠缺,在班里没有说得上话的朋友,渐渐变得喜欢自言自语,还经常一个人傻笑。父母发现后,觉得孩子可能有问题,就带过来看。后来我们排除了一些精神疾病,对他进行了一些疏导,并叮嘱父母多和他交流,和学校心理老师多交谈。”陈致宇说,儿童青少年患者中,有些是因为自我要求和现实结果之间产生了落差,一下子情绪无法宣泄造成,这个时候如果及时进行早期干预,孩子还是能很好地回归学校、融入社会的。

升入初中后“学霸”变“学渣”

早期干预带他走出阴霾

早期筛查早期干预有多重要?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医务部副主任、杭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中心执行主任王奕權主任医师心里最清楚,他的病人中,有幸运地经过早期干预走出了阴霾的;也有因错失早期干预最佳时间,给身心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今年中考,小凯如愿进了自己相对还满意的民办高中。前些日子,他来到王奕權诊室,一来复诊,二来报喜。

小凯从小就聪明,小学时一直是班里的“学霸”,别人在玩时,他都在拼命学习,从不让父母操心,也养成了事事自己说了算的习惯。

前年,小凯进入一所比较好的初中,进入新环境,高手如林,老师管得也严,小凯一下有点不适应,找不到学习的感觉,第一次考试就考砸了。这以后,他开始放飞自己,成绩越来越差。成了“学渣”的小凯不想去学校,父母一度哄着,手机随便玩,生活乱了套。但凡父母说小凯几句,他就不耐烦,跟父母吵架,甚至出现自伤行为。

父母急坏了,果断把小凯带到王奕權诊室就诊,经过系统评估,小凯存在适应障碍,同时还伴有抑郁情绪。把小凯收治入院后,配合药物、物理治疗和心理疏导,纠正行为习惯和睡眠习惯,小凯情绪慢慢好转,10多天后出院。

在这个过程中,刚好小凯学校和医院有对接通道,王奕權及时把小凯情况和学校老师沟通,为小凯提供心理支持,出院后,小凯在家过渡了10天,重新返回学校。

今年中考前,因为压力,小凯再次出现一些焦虑情绪,吃不好睡不好。王奕權为小凯做了心理辅导,开了点安神的中成药,之后,他调整情绪,考上了自己相对还满意的民办高中。

“随着学习阶段不同,学校环境的改变,原来优秀的孩子可能也会出现能力不够的情况,导致情绪波动,这个时候,家长应及时评估,如排除疾病因素,可以积极进行心理调整。所以说,早期干预非常重要。”王奕權强调。

高二女生后悔选读理科情绪崩溃

父母却还错误地加油鼓劲

高二女生素素则没小凯这么幸运了。在面临文理科选择时,素素倾向选文科,可父母认为理科好,以后就业选择空间大,她最终选择了理科。

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素素有些后悔,学习跟不上,觉得自己选错了,渐渐有些崩溃,“我的高考完了,什么都完了。”

父母知道素素的想法后,没有给予她及时的支持,而是让她先慢慢自我调整,但当时的素素,遇到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偏弱的,她陷入极端思维,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但父母没有意识到问题,还是一味催促,“再忍一忍,加加油,一年很快就过去了。”

终于,素素情绪爆发,出现极端消极行为。来到王奕權诊室就诊时,素素已升到高三,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

“事实上,病人在高一就开始不适应,一直咬牙坚持,直到高二爆发。如果家长能及早识别,把筛查的关口前移,一旦发现孩子情绪异常或波动大,早点干预,通过心理辅导、治疗及专项性训练或许就可以把苗头遏制住,不至于发展到重度抑郁症。”

标签: 升入 初中 学霸 学渣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男子车上捡到一只盒子,打开一看瞬间红了眼眶
下一篇:杭州59岁男子与表弟双双查出肠癌!医生建议…

精彩图集(热图)

热点图集

最近更新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