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喻琰 实习生 鲍紫昕
高校“夸夸群”热潮经媒体报道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教授胡春阳联合复旦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生王雅琪、周小溪,传播学硕士生鲍涛发起了关于“高校夸夸群”的问卷调查。从3月17日晚上10点到3月18日下午17时左右,15小时之内,在10个高校微信群(包含清华、同济、浙大、交大等)收回233份有效问卷。
问卷结果显示,“夸夸群”成员半数以上在1995年至2000年出生,从学历看,49.47%的人集中在大专/本科学历,44.15%为硕士研究生。他们加入“夸夸群”的主要原因为“我觉得会很好玩”,其次是“我想知道大家都在玩什么”。而对于夸夸群的互动内容,大多数群里成员认为“充满了正能量和欢乐”,也有不少人认为“其实很丧”。
“夸夸群”呈现的是一场积极的网络狂欢还是无聊情绪的消解?群内成员的真实体验又是如何?研究者之一,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和人际传播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生王雅琪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夸夸群” 的核心是排解群内成员内心的孤单,用调侃、段子式的夸人方式对“丧”文化进行消解。
群成员95后、00后居多
问卷调研了“夸夸群”群成员的年龄层,其中有54.79%的群成员在1995年至2000年出生,29.79%的群成员在1990至1995年出生。
请问您在下列哪些年份出生的呢?【单选题】 本文图片均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鲍涛 供图
在接受教育程度上,接受调查的夸夸群成员44.15%为硕士研究生,49.47%的群成员集中在大专/本科学历。
请问您接受的教育程度?【单选题】
为什么“夸夸群”里95后、00后居多?他们在“夸夸群”内有哪些共同特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团队以参与式观察的方法研究高校“夸夸群”时发现,95后、00后在群内一方面希望通过夸赞发现一个更好的自我,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寻求一种自我的呈现和个人印象管理。 “微信群通过熟人邀请或扫码的方式加入,不需要任何成本,这样的方式为他们提供便利,他们很容易就能进入群聊,在群里有一种小群体的群体感。”王雅琪认为,脑洞清奇地夸人和各种求夸内容,都是个人在群里希望获得关注的一种方式。
根据问卷, “脑洞清奇”的夸赞方式最能让群友感觉到快乐。在研究者鲍涛的观察中,他认为“夸夸群”的夸人方式会重叠,长此以往群里成员会失去新鲜感,“突然出现有新鲜感的夸赞内容,也能带动群内的氛围和刺激新鲜度。”
请问您认为怎样的“夸赞”让您感觉到了快乐?【多选题】
多数群成员认为充满正能量,也有人认为其实很丧
问卷对加入“夸夸群”的主要原因评分,平均综合得分最高的为“我觉得会很好玩”,分数为6.36分。其次是“我想知道大家都在玩什么”,分数为3.64分。
请问您加入“夸夸群”的主要原因是?【请按照程度依次点击】
问卷显示,高校“夸夸群”互动中主要的求夸内容集中在“生活糗事,如饭卡丢了,上课睡着等”,其次是“个人压力,如毕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