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十大最具潜力都市圈:榜首去年GDP达9.1万亿

来源: 和讯名家 时间:2019-06-20 11:20:39
文: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 熊柴 闫凯

  导读

  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这是我国第一份以“都市圈”为主题的中央文件,标志着都市圈时代正式来临。

  当前,中国有上海、北京、广佛肇、杭州、深莞惠等10个20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圈,有重庆、青岛、厦漳泉等14个1000万-2000万人大都市圈。

  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以全国6.7%的土地集聚约33%的常住人口,创造约54%的GDP,多数都市圈人口处于持续流入。

  我们在2019年4月《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19》研究报告中指出,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都市圈城市群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是中国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2019年发展潜力百强城市中有96个位于19大城市群,有54个位于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本文进一步对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进行分类,并对十大最具发展潜力的都市圈逐次分析。与城市发展潜力排名类似,都市圈排名并非终极定论,而是根据当前情况反映一段时间内的趋势,排名可能动态变化。

  摘要

  从城镇化到城市群,都市圈是城市群“硬核”。《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确立城市群为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并规划建设19个城市群,但当前我国多数城市群发展尚不成熟,培育都市圈是从城镇化到城市群的中间阶段。例如,广东将珠三角城市群划分为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3个都市圈推动珠三角一体化进程。都市圈建设以同城化为方向,打造1小时通勤圈,圈内中小城市受益。都市圈将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政策协同。

  人口和产业将继续向大都市圈集聚。人口迁移的基本逻辑是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发达国家人口迁移一般经历两阶段:从城镇化到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化城市群化。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大都市圈均吸引人口持续流入,直到经济-人口比值降至1附近并维持动态平衡。中国人口和产业持续向大都市圈集聚,未来大都市圈人口占比仍将继续提升。中国24个人口1000万人以上大都市圈人口总体上持续流入,经济-人口比值2018年仍高达1.55,预示仍将继续吸引人口流入。

  2019年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都市圈发展潜力居前,之后则是苏锡常、天津、南京、成都、杭州、重庆、武汉、长株潭等都市圈。深莞惠、广佛肇近年人口增长领跑全国,2015-2018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高达61、60万,杭州、重庆、长株潭、上海、郑州、西安、武汉、成都等都市圈亦大幅增长,除上海大都市圈外均主要由中心城市贡献。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北京都市圈经济规模居前、产业创新实力领先。上海都市圈以8.8万亿元GDP一骑绝尘;上海、北京、深莞惠都市圈产业创新占据绝对优势,A+H股上市公司数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合计分别占全国38%、37%。

  大都市圈分类:发达型优化功能布局,崛起型加强一体化建设,起步型增强经济实力。根据都市圈的经济产业实力以及圈内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将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分为发达型、崛起型、起步型三类。发达型都市圈整体经济水平领先,且中心城市与部分周边城市差距开始明显缩小。崛起型都市圈整体经济实力较强,但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带动尚不足。起步型都市圈整体经济实力不够强,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较弱。上海、深莞惠、广佛肇、苏锡常、南京、杭州等6个大都市圈为发达型,北京、天津、成都、长株潭、重庆等15个大都市圈为崛起型,哈尔滨、南昌、长吉等3个都市圈为起步型。

  No.1上海大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的“强核”,辐射周边都市圈。1)上海大都市圈2018年GDP达9.1万亿元高于珠三角9市,基本以“研发在沪,生产在外”的思路进行产业优化布局。2)从“一核五圈四带”到上海大都市圈,是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强核”,辐射周边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把苏锡常、宁波都市圈的大半区域以及杭州都市圈的嘉兴、湖州均收入囊中。3)上海大都市圈积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构建“干线+城际+市域+城轨”多层次轨道交通,为一体化大都市圈打下基础。

  No.2北京都市圈:从单中心到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三县有望划归北京?1)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从摊大饼式单中心辐射向紧密集约型多组团格局转变。北京都市圈可大致划分为梯度辐射的三个圈层:一是中心城六区,二是城市副中心及城市发展新区多个新城,三是生态涵养区及北京以东、以南的环京地区。2)北京市域内集聚以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高精尖产业,但职住平衡问题在全国最为突出。3)环京地区承接产业不足、通勤效率低下需补短板。廊坊北三县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四统一”统筹发展,划归北京传言不绝于耳。

  No.3深莞惠都市圈:年轻移民的创业天堂,经济大市、土地小市的深圳可能兼并东莞?1)深莞惠都市圈人口和经济高速增长,“前店后厂”产业梯次转移,是年轻移民的创业天堂。2)深莞惠经济圈(3+2)机制推动深莞惠一体化发展,“飞地经济”和轨道交通一体化提升深圳辐射带动能力。3)深圳是经济人口大市、土地面积小市,全市面积仅1997平方公里,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的1/8、1/3、1/4,通过行政区划调整解决发展空间不足的可能性长期存在,但受制于广东省发展大局。

  No.4广佛肇都市圈:大湾区现代制造业中心,广佛同城。1)广佛两市经济总量比肩深莞,分别聚焦“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NEM(新能源、新材料)”创新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肇庆承接广佛产业转移。2)从广佛同城到广佛肇经济圈,肇庆与广佛一体化还需时日。肇庆2018年GDP2202亿元,是广州的1/10;人均GDP仅为广州的35%、佛山的42%。3)广佛同城已基本实现,生活成本与产业转移催生大量跨城通勤需求。2018年7月广佛肇清四市跨城职住人数高达74.41万,其中广佛跨城占四市跨城总规模的60.6%。

  No.5南京都市圈:经济东强西弱,皖东城市受益。1)南京都市圈经济东强西弱,南京引领产业链从高到低三级梯队。南京2018年GDP1.3万亿元;扬州、镇江、淮安、芜湖均在3000-6000亿元之间,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马鞍山、滁州、宣城均在2000亿元以下,主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2)南京都市圈为我国第一个规划的跨省都市圈,安徽东部城市受益于与南京同城化发展。南京与都市圈中安徽4市的距离均比安徽省会合肥更近。3)南京都市圈轨道交通体系前瞻性布局,与公路、机场、港口群共同打造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区。

  No.6成都都市圈:少不入川的天府之国,成都人口经济集聚度高,周边地区城镇化率较低、空间大。1)成都尚处于做大做强吸聚周边资源阶段,人口经济集聚度高。成都2018年常住人口占都市圈5市的61%,2018年GDP占75%,A+H股上市公司数、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占94%、93%。2)成都周边4市城镇化率较低、城镇化空间大,未来有望与成都同城化发展。德阳、眉山、资阳、雅安2017年城镇化率均在41%-51%之间,远低于全国平均58.5%,都市圈人口城镇化潜力较大。3)成都与周边城市高铁半小时至1小时通达,未来有望形成城际铁路环线,但当前交通连通性仍有待提升。

  No.7杭州都市圈:民营经济天堂,互联网经济高地,西进扩大腹地。1)杭州都市圈杭嘉湖绍四市民营经济发达,互联网经济领先,新成员衢州、黄山有望承接相关产业。2)杭州都市圈东面发展空间不足,西进扩大经济腹地。面对上海大都市圈的挤压和南京都市圈的竞争,杭州都市圈选择西进,衢州、黄山正式“入圈”,宣城、上饶和景德镇亦是候选城市,其中宣城已被南京都市圈囊括。3)杭嘉湖绍四市已实现“半小时高铁圈”和“1小时交通圈”,高铁将助力衢州、黄山融入都市圈。

  No.8重庆都市圈:内陆开放高地,新区人口增速接近主城区,产业同质化、创新不足。1)重庆都市圈以重庆市35%的面积集聚65%的人口,创造72%的GDP,主城区与城市发展新区人口产业集聚能力均较强。城市发展新区2011-2017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9%,与主城区的2.1%接近。2)重庆都市圈是内陆开放高地,产业同质化、创新能力不足是短板。重庆与成都、重庆高端发展平台体系内部都存在同质化竞争。3)重庆都市圈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水平亟待提升。市域铁路目前远不能满足主城区与外围通勤需求。

  No.9武汉都市圈:“圈子”缩小更务实,产业链向外延伸。1)从半径150公里的“1+8”武汉城市圈到半径80公里的武汉大都市区,范围更小的都市圈规划更具可操作性。2)武汉产业链沿武鄂黄黄、武咸、武仙、汉孝等发展廊道向周边城市延伸,完善都市圈功能布局和产业体系。3)高铁、鄂州机场建设加强水陆空交通枢纽,城际铁路网将串联武汉都市圈。

  No.10长株潭都市圈:中部崛起,城区相邻,“半小时交通圈”融合发展。1)长株潭三市产业互补性强,产业协同势头良好,是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之一。三市联合拥有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政策平台。2)长株潭三市城区最远不过40多公里,一体化存在地理便利,合并呼声从未断绝。近年长株潭合并申请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议流传较广,但实现可能性极小。3)高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大串联,共同构成长株潭都市圈“半小时交通圈”。

  风险提示:公开统计数据存在一定偏差。

  目录

  1 都市圈时代来临:2019年中国大都市圈发展潜力排名

  1.1 从城镇化到城市群,都市圈是城市群“硬核”

  1.2 人口和产业将继续向大都市圈集聚

  1.3 2019年大都市圈排名: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都市圈领衔

  1.4 大都市圈分类:发达型优化功能布局,崛起型加强一体化建设,起步型增强经济实力

  2 十大最具发展潜力都市圈

  No.1 上海大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的“强核”,辐射周边都市圈

  No.2 北京都市圈:从单中心到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三县有望划归北京?

  No.3 深莞惠都市圈:年轻移民的创业天堂,经济大市、土地小市的深圳可能兼并东莞?

  No.4 广佛肇都市圈:大湾区现代制造业中心,广佛同城

  No.5 南京都市圈:经济东强西弱,皖东城市受益

  No.6 成都都市圈:少不入川的天府之国,成都人口经济集聚度高,周边地区城镇化率较低、空间大

  No.7 杭州都市圈:民营经济天堂,互联网经济高地,西进扩大腹地

  No.8 重庆都市圈:内陆开放高地,新区人口增速接近主城区,产业同质化、创新不足

  No.9 武汉都市圈:“圈子”缩小更务实,产业链向外延伸

  No.10 长株潭都市圈:中部崛起,城区相邻,“半小时交通圈”融合发展

  正文

  1 都市圈时代来临:2019年中国大都市圈发展潜力排名

  1.1 从城镇化到城市群,都市圈是城市群“硬核”

  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份以“都市圈”为主题的中央文件,标志着都市圈时代正式来临。在此之前,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特大城市要推进中心城区功能向1小时交通圈地区扩散,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当前,中国有上海、北京、广佛肇、杭州、深莞惠等10个20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圈,有重庆、青岛、厦漳泉等14个1000万-2000万人大都市圈。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以全国6.7%的土地集聚约33%的常住人口,创造约54%的GDP,多数都市圈人口处于持续流入。

  城市群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培育都市圈是从城镇化到城市群的中间阶段。发达国家人口流动一般经历两个阶段:从城镇化到城市群,其中都市圈为中间阶段。国际上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有美国东北部大西洋(600558)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601099)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等。成熟城市群由若干分工较为明确、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大中小城市连绵而成,且均以一个或几个大都市圈为“硬核”,例如纽约都市圈、芝加哥都市圈、日本三大都市圈(东京、大阪、名古屋)、伦敦都市圈以及巴黎都市圈等。《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确立城市群为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并规划建设19个城市群,但当前我国多数城市群发展尚不成熟。作为城市群的核心板块,近年来我国都市圈建设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但交通衔接薄弱、分工协作有限、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突出。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成为国家推进城市群建设的突破口。例如,广东将珠三角城市群划分为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3个都市圈推动珠三角一体化进程。

中国十大最具潜力都市圈:2019
都市圈建设以同城化为方向,打造1小时通勤圈,圈内中小城市受益。《意见》指出,都市圈以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将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方向,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都市圈建设,密切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镇)的功能联系。圈内中小城市将受益中心城市产业和人口外溢,同城化提速。其中,交通一体化是都市圈建设的前提,要求加快构建都市圈公路和轨道交通网,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大力发展都市圈市域(郊)铁路。需注意的是,1小时通勤圈以轨道交通等为出行工具、半径最大约50-70公里,这与以高铁为出行工具、半径可达300公里的1小时交通圈不同。《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超大特大城市要立足城市功能定位、防止无序蔓延,合理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推动产业和人口向一小时交通圈地区扩散,这是对超大特大城市优化人口结构、防治“大城市病”的方向性指引。
  都市圈建设以同城化为方向,打造1小时通勤圈,圈内中小城市受益。《意见》指出,都市圈以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将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方向,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都市圈建设,密切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镇)的功能联系。圈内中小城市将受益中心城市产业和人口外溢,同城化提速。其中,交通一体化是都市圈建设的前提,要求加快构建都市圈公路和轨道交通网,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大力发展都市圈市域(郊)铁路。需注意的是,1小时通勤圈以轨道交通等为出行工具、半径最大约50-70公里,这与以高铁为出行工具、半径可达300公里的1小时交通圈不同。《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超大特大城市要立足城市功能定位、防止无序蔓延,合理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推动产业和人口向一小时交通圈地区扩散,这是对超大特大城市优化人口结构、防治“大城市病”的方向性指引。

 

 

中国十大最具潜力都市圈:2019
  都市圈将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政策协同。《意见》要求加快推动中心城市集聚创新要素、提升经济密度、增强高端服务功能,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中小城市土地、人力等综合成本低的优势,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推动制造业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产业分工协同需要统一开放市场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作为制度保障。《意见》指出,放开放宽除北京、上海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具备条件的都市圈有望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公共服务方面,将促进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加快社会保障接轨衔接。政策协同方面,将允许都市圈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地区调剂,中心城市供地指标有望增加,都市圈内房地产调控政策将强化协同。

 

  1.2 人口和产业将继续向大都市圈集聚

  人口迁移的基本逻辑是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发达国家人口迁移一般经历两阶段:从城镇化到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化城市群化。根据我们借鉴提出的经济-人口分布平衡法则,一区域经济-人口比值(区域经济份额与人口份额之比)大于1预示该区域人口净迁入,小于1预示净迁出。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大都市圈均吸引人口持续流入,直到经济-人口比值降至1附近并维持动态平衡。1910-2010年,美国都会区人口比重从28.4%增至83.7%,其中人口向大都会区化集聚态势明显。1950-2010年,5-25万人的都会区人口比重减少0.3个百分点,25-100万人的都会区人口比重增加2.9个百分点,而100-500万人、500万人以上的都会区人口比重分别增加12.2、12.4个百分点。特别是在1970-2010年,500万人以上都会区人口比重增加9.4个百分点,远高于100-500万、25-100万、5-25万人都会区的4.0、1、0.3个百分点。2015年,美国5-25万、25-100万、100-500万、500万人以上都会区经济-人口比值分别为0.75、0.84、1.09、1.26,高收入的大都会区依然对人口有着较大吸引力。在日本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随着产业持续向大都市圈集聚,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的人口占比分别从1955年的17.3%、12.3%、7.3%增至2014年的28.6%、14.4%、8.9%,经济-人口比值分别从1955年的1.38、1.24、1.12降至2014年的1.14、0.96、1.11。韩国人口长期大规模向首尔圈集聚,直至首尔圈经济-人口比值处于1左右。首尔圈由首尔市、仁川市、京畿道组成,土地面积11830平方公里,人口从1955年的393万人增至2015年的2442万人(不含外国人),占全国比重从18.3%增至49.1%;经济-人口比值从1985年的1.122持续降至2010年的0.998,然后在接近1的位置波动,2016年回升至1.008。

中国十大最具潜力都市圈:2019
中国人口和产业持续向大都市圈集聚,未来大都市圈人口占比仍将继续提升。中国24个人口1000万人以上大都市圈人口总体上持续流入,常住人口合计从1990年的3.4亿增至2018年的4.8亿,占全国人口比重从29.7%增至34.7%;经济份额合计从1990年的41.3%增至2010年的54.7%,2018年稍降至53.8%;经济-人口比值从1990年的1.39增至2010年的1.62后略有下降,但到2018年仍高达1.55,预示仍将继续吸引人口流入。在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中,苏锡常、深莞惠、上海、南京、广佛肇等5个都市圈经济-人口比值大于2,北京、天津、杭州、宁波、长株潭、青岛等6个都市圈介于1.5-2.0之间,厦泉漳、合肥、济南、武汉等4个都市圈介于1.2-1.5之间,均远大于1;仅沈阳、南昌、哈尔滨、石家庄经济-人口比值小于1,且部分都市圈经济-人口比值较低与划分范围过大有关。
中国人口和产业持续向大都市圈集聚,未来大都市圈人口占比仍将继续提升。中国24个人口1000万人以上大都市圈人口总体上持续流入,常住人口合计从1990年的3.4亿增至2018年的4.8亿,占全国人口比重从29.7%增至34.7%;经济份额合计从1990年的41.3%增至2010年的54.7%,2018年稍降至53.8%;经济-人口比值从1990年的1.39增至2010年的1.62后略有下降,但到2018年仍高达1.55,预示仍将继续吸引人口流入。在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中,苏锡常、深莞惠、上海、南京、广佛肇等5个都市圈经济-人口比值大于2,北京、天津、杭州、宁波、长株潭、青岛等6个都市圈介于1.5-2.0之间,厦泉漳、合肥、济南、武汉等4个都市圈介于1.2-1.5之间,均远大于1;仅沈阳、南昌、哈尔滨、石家庄经济-人口比值小于1,且部分都市圈经济-人口比值较低与划分范围过大有关。
1.3 2019年大都市圈排名: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都市圈领衔
中国十大最具潜力都市圈:2019
1.3 2019年大都市圈排名: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都市圈领衔

 

  我们在2019年4月报告《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19》中指出,2019年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都市圈发展潜力居前,之后则是苏锡常、天津、南京、成都、杭州、重庆、武汉、长株潭等都市圈(部分地区数据有更新)。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都市圈范围有重叠,比如上海都市圈与杭州、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均有重叠;部分都市圈县级单位数据缺失较多,用地级市全域近似替代,如天津、石家庄、哈尔滨都市圈范围分别用各自全市替代,济南、青岛、南昌都市圈范围以地级市为基本单位后与规划略有出入。此外,部分都市圈范围存在不同版本,考虑到都市圈强调同城化发展,排名时人口经济产业数据一般采用范围最小的版本。

深莞惠、广佛肇近年人口增长领跑全国,杭州、重庆、长株潭、上海、郑州、西安、武汉、成都等都市圈亦大幅增长,除上海大都市圈外均主要由中心城市贡献,东北地区都市圈人口显著减少。2015-2018年深莞惠、广佛肇都市圈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高达61、60万,其中深圳、广州分别年均增长55、47万。杭州、重庆都市圈近3年人口分别年均增长36、30万(重庆都市圈数据为2014-2017年),长株潭、上海、郑州、西安、武汉、成都等都市圈均超20万。在上述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中,上海市由于控人人口年均增长不足3万,厦漳泉都市圈没有明确的中心城市,其余都市圈中心城市均贡献一半以上甚至几乎全部人口增长;其中,杭州、长沙、西安、成都常住人口年均增长均超20万,郑州、重庆主城九区也在15万以上。东北地区各大都市圈人口近零增长或负增长,其中哈尔滨、沈阳都市圈2015-2017年常住人口分别减少5.2、5.1万,长吉都市圈同期户籍人口大幅减少15.8万,估算常住人口也显著减少。
  深莞惠、广佛肇近年人口增长领跑全国,杭州、重庆、长株潭、上海、郑州、西安、武汉、成都等都市圈亦大幅增长,除上海大都市圈外均主要由中心城市贡献,东北地区都市圈人口显著减少。2015-2018年深莞惠、广佛肇都市圈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高达61、60万,其中深圳、广州分别年均增长55、47万。杭州、重庆都市圈近3年人口分别年均增长36、30万(重庆都市圈数据为2014-2017年),长株潭、上海、郑州、西安、武汉、成都等都市圈均超20万。在上述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中,上海市由于控人人口年均增长不足3万,厦漳泉都市圈没有明确的中心城市,其余都市圈中心城市均贡献一半以上甚至几乎全部人口增长;其中,杭州、长沙、西安、成都常住人口年均增长均超20万,郑州、重庆主城九区也在15万以上。东北地区各大都市圈人口近零增长或负增长,其中哈尔滨、沈阳都市圈2015-2017年常住人口分别减少5.2、5.1万,长吉都市圈同期户籍人口大幅减少15.8万,估算常住人口也显著减少。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北京都市圈经济规模居前、产业创新实力领先。从经济规模看,2018年上海都市圈以9.1万亿元GDP一骑绝尘,苏锡常、深莞惠、广佛肇、北京、杭州、武汉、南京、成都都市圈紧随其后,GDP在2-4万亿元之间。从产业创新看,上海、北京、深莞惠都市圈占据绝对优势,A+H股上市公司数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合计分别占全国38%、37%;杭州、苏锡常、广佛肇、南京都市圈亦优势明显,A+H股上市公司数、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比重均分别在3%、4%以上。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北京都市圈经济规模居前、产业创新实力领先。从经济规模看,2018年上海都市圈以9.1万亿元GDP一骑绝尘,苏锡常、深莞惠、广佛肇、北京、杭州、武汉、南京、成都都市圈紧随其后,GDP在2-4万亿元之间。从产业创新看,上海、北京、深莞惠都市圈占据绝对优势,A+H股上市公司数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合计分别占全国38%、37%;杭州、苏锡常、广佛肇、南京都市圈亦优势明显,A+H股上市公司数、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比重均分别在3%、4%以上。
1.4 大都市圈分类:发达型优化功能布局,崛起型加强一体化建设,起步型增强经济实力
中国十大最具潜力都市圈:2019
1.4 大都市圈分类:发达型优化功能布局,崛起型加强一体化建设,起步型增强经济实力

 

  根据都市圈的经济产业实力以及圈内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将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分为发达型、崛起型、起步型三类。发达型都市圈2018年GDP均在2万亿元以上,A+H股上市公司数均在100家以上,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在1万件以上,且都市圈内部分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差距相对较小、且近年呈持续缩小态势。崛起型都市圈2018年GDP多在1万亿以上,但多数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尚处于虹吸阶段,中心城市与几乎所有周边城市的人均GDP差距都在扩大。起步型都市圈2018年GDP均在1万亿元以下,产业创新指标也在大都市圈中排名相对靠后。根据上述标准,上海、深莞惠、广佛肇、苏锡常、南京、杭州等6个大都市圈为发达型,北京、天津、成都、长株潭、重庆等15个大都市圈为崛起型,哈尔滨、南昌、长吉等3个都市圈为起步型。

 

发达型都市圈整体经济水平领先,且中心城市与部分周边城市差距持续明显缩小,应优化功能布局。该类都市圈均位于经济率先发展的出口基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圈内周边城市均受益于中心城市制造业产业链的外溢,起步较早、经济发达。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各大都市圈已经连绵成片,不少都市圈区域相互重叠,内部经济联系紧密的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已初具雏形。从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的人均GDP比值来看,发达型都市圈部分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差距近年呈明显缩小趋势,如南通、扬州、嘉兴、常州、佛山、惠州、东莞等。发达型都市圈应优化功能布局,重视中心城市过度集中的人口与产业的疏解,继续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同城化水平,在治疗“大城市病”的同时建设各功能组团有序分工、紧密协调的大都市圈。
  发达型都市圈整体经济水平领先,且中心城市与部分周边城市差距持续明显缩小,应优化功能布局。该类都市圈均位于经济率先发展的出口基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圈内周边城市均受益于中心城市制造业产业链的外溢,起步较早、经济发达。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各大都市圈已经连绵成片,不少都市圈区域相互重叠,内部经济联系紧密的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已初具雏形。从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的人均GDP比值来看,发达型都市圈部分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差距近年呈明显缩小趋势,如南通、扬州、嘉兴、常州、佛山、惠州、东莞等。发达型都市圈应优化功能布局,重视中心城市过度集中的人口与产业的疏解,继续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同城化水平,在治疗“大城市病”的同时建设各功能组团有序分工、紧密协调的大都市圈。

 

 

崛起型都市圈整体经济实力较强,但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带动尚不足,应重点加强一体化建设。崛起型都市圈尽管经济基础和发展势头较好,但周边城市尚未缩小与中心城市发展差距。多数千万级大都市圈属于这一类,包括实力突出的北京都市圈。北京尽管拥有全国最多的金融、科技以及教育医疗资源,但改革开放后并非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中心,资源主要靠行政力量集聚,产业链较短、外溢效应差,必须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度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随着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及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崛起型都市圈有望向发达型都市圈过渡。该类都市圈应重点加强圈内一体化建设,加快形成城市间交通一体化网络,打破阻碍同城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带动作用,同时避免中心城市的功能过度集中。
  崛起型都市圈整体经济实力较强,但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带动尚不足,应重点加强一体化建设。崛起型都市圈尽管经济基础和发展势头较好,但周边城市尚未缩小与中心城市发展差距。多数千万级大都市圈属于这一类,包括实力突出的北京都市圈。北京尽管拥有全国最多的金融、科技以及教育医疗资源,但改革开放后并非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中心,资源主要靠行政力量集聚,产业链较短、外溢效应差,必须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度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随着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及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崛起型都市圈有望向发达型都市圈过渡。该类都市圈应重点加强圈内一体化建设,加快形成城市间交通一体化网络,打破阻碍同城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带动作用,同时避免中心城市的功能过度集中。

 

 

中国十大最具潜力都市圈:2019
  起步型都市圈整体经济实力不够强,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较弱,应重点增强整体经济实力。起步型都市圈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尚不足以影响稍远的周边地区,经济上较为孤立。南昌都市圈近年发展平稳,2014-2017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11.9万,GDP年均增长6.6%。而东北地区的起步型都市圈人口增长均停滞或负增长,GDP增速均在6%以下,并没有明显的追赶势头。起步型都市圈应重点增强整体经济实力,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同时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短板。当区域经济实力和中心城市对周边的辐射能力提升后,起步型都市圈有望转变成崛起型都市圈。

 

  2 十大最具发展潜力都市圈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都市圈的基本情况、规划建设、产业协作、交通连接等情况,以期呈现更为鲜活的中国大都市圈画卷。入围的十大最具发展潜力都市圈分别为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南京、成都、杭州、重庆、武汉、长株潭,主要依据我们的大都市圈发展潜力排名。出于避免重复考虑,剔除在十大城市报告出现的单个城市都市圈天津,以及与上海大都市圈范围高度重叠的苏锡常都市圈,并顺延递补武汉、重庆都市圈。

  No.1 上海大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的“强核”,辐射周边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2018年GDP达9.1万亿元高于珠三角9市,基本以“研发在沪,生产在外”的思路进行产业优化布局。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湖州在内的“1+7”城市,陆域面积4.9万平方公里,2018年常住人口6597万,同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000万的粤港澳大湾区规模大致相当。2015-2018年上海大都市圈常住人口年均增量为29.3万,其中七成由浙江的甬嘉湖舟4市贡献,特别是宁波人口年均增量达12.6万、位居第一;上海控人、江苏经济转型阵痛导致沪苏锡通4市人口增长乏力。上海大都市圈经济规模在全国都市圈中首屈一指,2018年GDP达9.1万亿元,高于珠三角9市的8.1万亿元;其中上海为3.3万亿元,占36%。大都市圈内经济强市林立,苏州、无锡、宁波3市GDP均跻身万亿俱乐部。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产业链最完备、产业创新最突出的区域,上海与周边城市产业互补性很强。上海拥有高度发达的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而周边城市均拥有发达的制造业。研发、设计、营销环节在上海,制造生产环节在周边城市的产业梯度分工格局已经形成。在人口、资源、环境紧约束的压力下,上海严控常住人口总量、建设用地总量、PM2.5浓度和能源消耗总量,按照“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外面;头脑在上海,身体在外面;关键制造在上海,一般产业链在周边”的发展思路,重点疏解核心制造环节外的其他制造环节、不具有国际连通性特征的一般生产性服务业、部分中低端研发中试和产业基地、部分市场化养老产业等。嘉兴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着力打造浙江与上海创新政策率先接轨地和高端产业协同发展地;宁波聚焦自由贸易港及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利用比较优势与上海在产业链不同环节实现错位发展;南通利用开发区、沪通合作园区等载体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拓展自身产业链。

 

中国十大最具潜力都市圈:2019
  从“一核五圈四带”到上海大都市圈,是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强核”,辐射周边都市圈。2016年5月国务院通过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其中“一核”即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但并未明确提出上海大都市圈的概念;“五圈”即促进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五个都市圈同城化发展。2016年8月上海市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提出了“1+6”城市组成的上海大都市圈;国务院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批复中要求,从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目前上海联合苏浙两省正在酝酿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拟定新增湖州市。

 

  上海大都市圈的半径超过100公里,规划打造“90分钟通勤圈”,远大于一般的都市圈,相当于狭义的长三角城市群。特别需要指出,上海大都市圈把苏锡常、宁波都市圈的大半区域以及杭州都市圈的嘉兴、湖州均收入囊中,这在客观上与其他都市圈形成了微妙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考虑到上海要充分发挥在长三角城市群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就需要拥有核心腹地来优化产业功能布局,规划“小圈子”无可厚非,且务实接地气。上海大都市圈将作为“强核”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南通提出建设上海“北大门”,嘉兴提出“建设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宁波提出“谋划大湾区,强化与上海一体化同城化建设”。此外,沪苏浙即将在三省市交界的青浦、嘉善、吴江部分乡镇推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这既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上海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的载体。

 

中国十大最具潜力都市圈:2019
  上海大都市圈积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构建“干线+城际+市域+城轨”多层次轨道交通,为一体化大都市圈打下基础。干线及城际高铁满足城市之间远距离快速往来,市域铁路满足城市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组团之间的中距离快速通勤,城市轨道交通满足城市核心区域内部通勤。上海大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的蓝图正在逐步形成。高铁方面,上海向北连接南通的北沿江高铁启东—崇明段已纳入规划,向南京方向串联众多苏南经济强县的南沿江高铁已于2018年开工,向西连接湖州的湖苏沪高铁已获批,向南跨海连接宁波的沪嘉甬高铁也已纳入规划;此外,贯穿南通、苏州、嘉兴、宁波的通苏嘉甬高铁部分线路已在建,宁波到苏州、上海的时间将从2小时以上大幅缩至1小时左右。上海大都市圈轨道交通体系规划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将实现跨地区、不同层次的轨道交通互联。已批复的苏州-淀山湖-上海城际铁路将与上海市域铁路贯通运行,使江苏近沪地区与上海中心城区融合更加紧密;沪平城际铁路或与上海金山线贯通运行。苏州S1-S3号线兼具城市轨道交通与市域铁路的功能,将串联苏州与上海的地铁网;无锡S1-S4线计划连通无锡市区与江阴、宜兴、常熟、张家港等县级市,未来也有连通上海的可能性。

 

 

中国十大最具潜力都市圈:2019
标签: 都市圈 榜首 GDP达9 1万亿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长三角将设立区域专项精准扶贫基金 对个别贫困地区展开重点帮扶
下一篇:市场监管总局:加大对跨境电商进出口环节整治力度 净化网络市场环境

精彩图集(热图)

热点图集

最近更新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