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要闻

来源:哔哩哔哩时间:2023-06-17 02:52:47

工官制度

(一)、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历史上作为突出的工官:


【资料图】

1、隋:宇文恺,曾任宗庙副监、将作少府、将作大将、工部尚书;主持修建隋都大兴城(即为后唐长安城)、仁寿宫(即为后唐九成宫)、东都洛阳城的规划、营造;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2、宋:李诫,曾任主簿、丞、少监、监;主持多项大型工程建设:太庙、朱雀门、开封府署;他突出的贡献在于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

3、明:蒯(Kuai)祥(江苏苏州府吴县香山人),曾任工部营缮所丞、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主持长陵、献陵、裕陵、宫中三大殿、承天门(天安门)等建筑工程。

CH1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1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公元前21世纪)

一、概述:

1、真正建筑的诞生:

由于各地气候、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同,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阑干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二、主要遗址介绍:

(一)浙江余姚河姆渡: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可称之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它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代表意义。 

§1-2   奴隶社会建筑

一、夏:(公元前2070—1600年)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文字记载,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始于夏启时期,当时已有“筑城以卫生君,造廓已守民”之说。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是夏代都城—斟寻遗址。1959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铃等,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青铜器。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

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三、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

合院鼻祖——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当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有廊联结。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下)

(战国至南北朝  公元前475年589年)

一、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整个汉代(前206—公元220年)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期。它的突出表现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而砖石建筑利于保存的特点,使许多遗址存在至今。

(一)概述

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和结构处理上日臻完善,并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民族建筑的发展。 木架结构虽无遗物,但根据当时的画像石、画像砖、明器陶屋等间接资料来看,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已经形成。

)汉建筑技艺

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国建筑体系已大致形成。

1、屋顶:

此时的建筑已具有庑殿、歇山、悬山和攒尖4种屋顶形式。庑殿正脊短,屋面、屋脊和檐口平直,屋顶正脊中央常饰有凤凰。

2、承重结构:

通过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可知,当时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抬梁式构架,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架,斗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 

3砖的发明是建筑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至迟在秦代已有承重用砖,秦始皇陵东侧的俑坑中有砖墙,砖质坚硬。

4、著名的汉代四象

青龙(东)白虎(西)朱雀(南)玄武(北)

二、三国、晋、南北朝:220—589年)

三国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 佛塔 石窟六大石窟(自己找)

石窟的三种各类型塔院式 佛殿式 僧院式

自然山水是在秦汉时期兴起。    

§1-4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上)

(隋至宋    581年1279年)

一、隋:581—618年)

)    赵州安济桥:(世纪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大拱有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

二、唐:618—907年)

唐代的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另详城市建设篇),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梓人传》)。“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1-4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下)

(隋至宋    581年1279年)

三、宋:960—1279年)

建筑构件、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书籍——《营造法式》。它是王安石推行政治改革的产物,目的是为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标准,节约国家的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

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相当于宋代建筑业的“国标”。

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一、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唐以前封建都城实行夜禁和里坊制度,但日益发展的手工业和商业必然要求突破这种封建统治的桎梏。到了宋期,都城汴梁已完全是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了。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有了新发展。

二、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三、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

四、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五、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六、园林兴盛。

§1-4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下)

西夏10321227年)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唯一的木塔,是古代木构高层实例。

§1-5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元、明、清    1271年1911年)

一、元:1271—1368年)

一、城市建设:

1272年,元朝定都北京。至此,北京终于从中国数以千计的城市中脱颖而出,第一次成为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在一片荒野上营建的大都城,由汉人刘秉忠,阿拉伯人也黑迭儿及科学家郭守敬共同规划,是我国第一个按照《考工记》理想所设计的城市,具有方整的格局,良好的水利系统,纵横交错的街道,和繁荣的市街景观。 城墙四周有11个城门。元代城墙仍以土筑成。 

元代起,从尼泊尔等地传入西藏的覆钵式瓶形喇嘛塔又流行于中原。现存单体塔的代表作品为北京妙应寺白塔。

二、明:1368—1644年)

一、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元之前,虽有砖塔、砖墓等,但木架建筑均以土墙为主,砖仅用于铺地、砌筑台基与墙基等。明以后才普遍采用砖墙。 砖墙的普及又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北京故宫皇史楼等。

二、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色彩更丰富应用面更加广泛:

琉璃面砖广泛用于塔、门、照壁等建筑物。如明成祖时建造的南京报恩寺塔,高达80米,是一座9层的楼阁式砖塔,外表面全部用琉璃砖镶面,使用了多种釉色。

三、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减化。

四、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

五、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尤其江南一带为盛,南京、杭州、苏州及太湖周围许多城镇都有不少私家园林。

六、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明代的家具也闻名世界。另外,风水术在明代已达极盛期,这一中国建筑史上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明代代表建筑:一、西安钟楼:二、飞云楼:

CH2   城市建设

§2-1  概述

一、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2、手工业和商业区; 3、居民区。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初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夏都---斟鄩;商代城市: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安阳殷墟。

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

代表城市有:春秋淹城、曲阜鲁故都、燕下都故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

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曹魏邺城、隋洛阳、唐长安。

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宋都汴梁、明南京城。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

绿化:

我国古代对都城绿化很重视,西汉长安、晋洛阳、南朝建康、北魏平城、洛阳、隋唐长安等历代都城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北方以槐、榆为多,南方则柳、槐并用,由京兆尹(府)负责种植管理。隋东都洛阳中央御道两旁植樱花、石榴,人行其下,长达9里。宋东京在御沟中植荷花,近岸植李梨杏,杂花相间,望之如绣。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处于通向东北平原的要冲地带,战国时,这里已形成城市,辽代在此建陪都。金时依辽城向东、向南扩大,建为都城,称为中都。元灭金,利用中都东北郊琼华岛一带水面(今北海)为核心,建造新的宫殿,随后又建成了大都城。

元大都是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因为地势平坦,又是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砥直,成方格网,城的轮廓近于方形。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平面的几何中心在中心台。在全城的中心地带设立钟楼和鼓楼。皇城偏于城南,包括宫城、太液池西岸的隆福宫、兴圣宫和御苑,环绕一片广阔的水面而展开,和传统的宫殿布置方式手法迥异,是元代的一种创新,可能和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传统观念有关。皇城前东面设太庙,西面设社稷;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三重;都城城门共11座;元末为了抵御农民军,门外又加瓮城。

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平面成不规则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四向开门,南面的正门就是天安门。天安门之南还有一座皇城的前门,明称大明门(清改为大清门)。

作为皇城核心部分的宫城(紫禁城)位居全城中心部位,四面都有高大的城门,城的四角建有华丽的角楼,城外围以护城河。从大明门起,经紫禁城直达地安门,这一轴线完全被帝王宫廷建筑所占据。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又于宫城前的左侧(东)建太庙,右侧(西)

建社稷(祭土、谷神);并在内城外四面建造天坛(南)、地坛(北)、日坛(东)、月坛(西)。天安门前左右两翼为五府六部等衙署。 

北京全城有一条全长约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以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的南门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3座门7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峰和地安门而止于北端的鼓楼和钟楼。轴线两侧布置了天坛、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等建筑群,体量宏伟,与一般市民的青灰瓦顶住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尊无上的地位。

CH3  住宅与聚落

§3-1  概说

一直存有早期聚落的两大特征:第一,以适应地缘(如当地的地理、气候、风土等)展开生活方式,汉族以农业活动为主;第二,以家族(原始社会为氏族)的血缘关系为生存纽带。

一、住宅形制的演进:

根据《仪礼》记载,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由庭院组成,入口有屋3间,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为庭院,上方为堂,既为生活起居之用,又是会见宾客、举行仪式的地方;堂左右为厢;堂后为寝。

二、住宅构筑类型:

(一)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主要分布地区: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湖北、云南、四川等地。

(二)竹木构干栏式:

主要分布地区: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

三)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区:东北、云南等林区。

(四)砖墙承重式:

主要分布地区: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五)碉楼:主要分布地区: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六)土楼:主要分布地区:福建、广东、赣南。

(七)窑洞:主要分布地区:豫中、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八)阿以旺:主要分布地区:新疆南部

(九)毡包:主要分布地区:内蒙古、新疆。

§3-2  民居与聚落实例

一、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

CH4  宫殿、坛庙、陵墓

§3-1  宫殿

一、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

(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三)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四)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历代宫殿代表建筑(1):明清北京故宫

故宫在明朝初建时,是参照南京宫殿的规制,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会《周礼·考工记》所载“左祖后社、前朝后市”的布局原则建造的。紫禁城前部东侧(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西侧(右面)是祭祀土神、谷神的社稷坛(现为中山公园);前面有朝臣办事的处所;后面有交易市场。景山矗立在紫禁城北,犹如天然屏障。紫禁城西部为皇家园林,东部是南内和诸多为宫廷服务的衙署。 

紫禁城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周长3420米,墙高10米,外层用澄浆砖包砌,里面夯土。它共有四门:正南是午门;向东的名东华门;向西的名西华门;向北的,明朝叫玄武门,清康熙年间因避康熙帝名字玄烨之讳,改称神武门,沿用至今。紫禁城周围环有52米宽的护城河,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结构精巧,造型秀丽。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8千多间,多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并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沿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严格对称布置。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体现了帝王权力的设计思想 。 

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简称前三殿

后三宫:乾清门是内廷的正门,乾清门内中轴线上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简称后三宫。

§3-2  坛庙

一、我国古代坛庙建筑的三种类型:

(一)祭祀自然神:

其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五岳、四海等等。其中天地、日月、社稷、先农等由皇帝亲祭,其余遣官致祭。祭天之礼,冬至郊祀、孟春祈谷、孟夏祈雨都在京城南郊圜丘。

历代皇帝把祭天之礼列为朝廷大事,祀典极为隆重。祭地之礼,夏至在北郊方丘举行。中国古代认为天圆地方,故分别筑圆坛、方坛举行祀典。

社稷坛祭土地之神,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国土和政权。所以不仅京师有社稷坛,诸侯王国和府县也有,只是规制低于京师的太社和太稷。

先农坛是皇帝祭神农和行藉田礼之处。为了表示鼓励耕作,天子有藉田千亩,仲春举行耕藉田礼并祭神农于此。

五岳、五镇是山神;四海、四渎是水神。五岳以东岳泰山为首,自汉武帝以后,历代皇帝都以泰山封禅为盛典。“封禅”是宣告帝业成功于天地,所以泰山之庙(岱庙)规模宏大,仿帝王宫城制度。其中中岳嵩山之庙,规制和岱庙相近。(泰山、嵩山、恒山、衡山、华山)

(二)祭祀祖先:

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祖庙称家庙或祠堂。帝王宗庙仿宫殿前朝后寝之制:前设庙(前殿),供神主,四时致祭;后有寝(后殿)。庙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一所奉一祖先;另一种是在一座建筑中设7室或9室,每一室奉一神主。当神主超过7或9数时,则按功德大小和与在位皇帝的亲疏关系决定去留,殿内只留7或9个神主,其余的迁至殿东西夹室供奉,所以历代太庙殿宇以7间或9间加两夹室为基本形式。

(三)先贤祠庙:

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其中孔子庙数量最多,规模也大,分布遍及全国府、州、县。自汉武帝尊儒之后,历代帝王多以儒家之说为指导思想,孔子地位日崇。至唐,封为文宣王,曲阜孔庙也日益宏大状丽,到明代,达到了目前所见的规模。府县孔庙,规模常超过一般祠庙,庙前设泮(pàn )池、棂星门,庙内有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等建筑。

二、我国古代坛庙建筑代表(1):天坛(北京天坛总平面图)

北京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故宫同时修建,位于北京城的南端。明初都南京,实行天地合祭,建大祀殿,而不是露祭,这是不合于古制的。明迁都北京,仍建合祭大祀殿;但南京大祀殿为矩形平面,北京则为圆形。天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2米半、宽28米、长360米的甬道,把这两组建筑连接起来。 

CH4  宫殿、坛庙、陵墓

§3-3  陵墓

三、陵墓建筑实例(1--明十三陵:(长陵平面图)

明初,营建南京孝陵、泗州祖陵、凤阳皇陵,已形成定制

.   明代迁都北京后,在昌平天寿山形成集中陵区,称“十三陵”,其制度基本遵循孝陵形制。十三陵距北京约45公里,陵区的北、东、西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据岗峦,面向中心——长陵。长陵(明成祖)据天寿山主峰前,其南6公里处,有崛起对峙的小山两座,成为整个

陵区的入口。环抱的地形造成内敛的完整环境;整个陵区,南北约9公里,东西约6公里,结合自然地形,各陵彼此呼应,成为气象宏廓而肃穆的整体。  

长陵营建之初,可能有一个总体布局设想,但是十三陵的形成现状,主要是其后约一百年后嘉靖年间的经营。整个陵区的入口起点,是山口外一座五间石牌坊,正遥对天寿主峰;这是石牌坊中的上乘作品,建于嘉靖年间。自此往北,神道经大红门、碑亭、石象生(共十八对,有马、骆驼、象、武将、文臣等)至龙凤门(相当棂星门),均为嘉靖年间陆续补充完备。神道自牌坊至龙风门约2.6公里;自龙风门至长陵约4公里,途经山洪河滩地段,无所布置。神道是以长陵为目的而设,但随即成为十三陵共同神道,各陵不再单独设置石象生、碑亭之类,这是唐宋陵制全然不同处。而为清代仿效。神道微有弯折,因为道路在山峦间前进,须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因此,神道略偏向体量小的山峦而距大者稍远。这是结合地形的细腻处理。

长陵为十三陵中最宏伟一处,规模且超过孝陵,是可作为明清各陵代表。陵建于1424年前。陵园由墙垣包绕,其前,南方的方门三孔,入门庭院内设神帛炉;北为棱恩门,五间歇山殿,入门为棱恩殿,为最高等级殿宇——九间重檐庑殿。殿面阔九间,计66.75米,进深五间,计29.31米;其面积稍逊于故宫太和殿而正面面阔超过之,故体量感觉则大于太和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长陵棱恩殿的用料和工程质量则为太和殿不能企及;殿内十二根金丝楠木柱,最大四柱直径达1.17米,高约23米,质量之高形体硕大,为历史仅见。此殿经雷击焚烧、地震,迄今无闪失倾斜,工程质量很高。殿的造型庄重舒展,也属上乘。

CH5  宗教建筑(1)

1、佛教: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即已正式传入我国。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明帝(东汉刘庄帝)建于洛阳的白马寺

§5-2  佛教建筑

我国的佛寺的组合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以佛塔为主和以佛殿为主的两大类型。

1以佛塔为主的佛寺:

在我国出现最早,是随“天竺”制式。这类寺院以一座高大居中的佛塔为主体其周围环绕方形广庭和回廊门殿,如东汉洛阳白马寺、汉末徐州的浮屠祠以及北魏时洛阳的永宁寺。这种佛寺形制的产生与形成,乃出于古印度佛教徒绕塔膜拜的仪礼需要。但由于我国的冬季相当寒冷,特别是地处北方的室外,举行礼佛仪式有诸多不便,因此在佛寺中出现了可容多人的金堂、佛殿等,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寺中取代的主体建筑。

2以佛殿为主的佛寺:

基本上采用了我国传统宅邸的多进庭院布局。它的出现最早可能源于南北朝时王公们的舍宅为寺为了利用原有房屋,多采取“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佛堂”的形式。自隋唐以来成为我国最通行的佛寺制度。

佛寺建筑的突出代表(1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

殿内的砖砌佛座和塑造佛像,都是唐代遗物。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平面图,立面图)

CH5  宗教建筑

§5-4  佛塔与经幢(1)

在类型上大致可分为大乘佛教的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单层塔和金刚宝座塔以及小乘佛教的佛塔几类。

密檐式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5-15层(一般7-13层,用单数),大多不供登临眺览。建塔材料一般用砖、石。其最早实例为北魏的河南嵩岳寺塔辽、金是其发展的盛期。平面除嵩岳寺塔为12边形,隋、唐多为正方形,辽、金多为八角形。

§5-4  佛塔与经幢(2)

密檐式塔代表建筑:

(一)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在登封嵩山南麓,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塔顶重修于唐。其形式结构独特,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单层塔代表建筑:

(一)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图)

四门塔在历城柳阜神通寺内,全由石建,根据内部题记,最迟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是目前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也是最早的亭阁式佛塔。

(一)北京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即白塔寺,位于北京阜城门内。辽道宗寿昌二年(1096年),曾在此修建过一座佛舍利塔。后来此塔毁于兵火。元世祖忽必烈敕令在辽塔遗址上修建一座喇嘛塔。这一工程由尼泊尔人阿尼哥主持,经过8年精心设计修建,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竣工。

§5-5  经幢

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始见于唐,至宋、辽时颇为发展,元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一、石窟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后者是在石窟的后部设一不到顶的石塔,作为信徒膜拜对象,窟侧常设小室数间供僧人居住。

石窟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由于统治阶级倡佛,西起新疆、东至山东、南抵浙江、北及辽宁,各地兴建了不少石窟。著名的有敦煌鸣沙山、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天山麦积山、太原天龙寺、南京栖霞山等。它们大半集中在黄河中游及我国的西北一带,鼎盛时期是北魏至唐,到宋以后逐渐衰落。另道教亦建有若干石窟,但规模甚小,如四川绵阳西山、剑阁鹤鸣山等,均建于隋至宋间。

中国佛教石窟和一般的寺庙不但在形制上与功能上都有所不同,而且还在浮雕、塑像、彩画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资料,在历史上和艺术上都是非常宝贵的。

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为: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托;

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其在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标签: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当前简讯:板垣师团有多少人口 板垣师团有多少人
下一篇:最后一页

精彩图集(热图)

热点图集

最近更新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