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素养调查显示:地区和个体化差异明显

来源:经济日报客户端时间:2023-08-08 22:27:20


(资料图片)

金融素养是做出合理金融决策并最终实现金融福利的必要意识、知识、技术、态度和行为的结合。在金融活动中,金融素养会影响微观家庭和个人的金融行为。同时,国民金融素养也是促进金融体系完善和提高金融效率的重要因素。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国民金融素养白皮书(2022—2023)》,从国民金融素养地区差异、个体化差异等方面作了系统总结,这对于提高国民金融素养,进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安全以及提升金融消费者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白皮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金融素养表现出较大的地区性差异,且与国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年收入水平等特征密切相关。

国民总体金融素养地区差异较为显著。《白皮书》显示,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地区,人们对金融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与对金融投资工具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强。其中,东部省份的居民在股票、基金和理财产品等方面投资参与度较高,而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在基金、股票和理财产品的投资参与度上明显较低。从参与股票、基金和金融理财产品投资的回报情况分析,东部省份居民在过去一年中获得盈利和遭受损失的受访者比重均显著高于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

专家表示,上述特征根源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一方面,沿海地区普遍具有更高的受教育程度,因此,沿海地区的居民对金融基础知识具有更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沿海地区由于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外贸参与度高而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沿海地区的居民满足生活必要需求与娱乐文化等精神需求之余,对自身财富的管理需求提升,因此,居民学习金融知识的需求上升。

此外,国民金融素养的个体化差异明显。调研数据显示,我国绝大部分居民使用微信、支付宝或其他手机支付方式,移动支付的普及度较高。具体来看,从不同年龄段分析,移动支付已惠及我国各年龄段居民,其移动支付方式使用度达到96%以上。从国民文化程度差异分析,各学历受访者在移动支付的使用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专科毕业的居民更多使用微信、支付宝或手机其他支付方式,普及率达98.48%,而研究生的普及率最低,仅为93.02%。此外,随着国民收入水平逐渐提升,其生活条件改善,随之而来的是日益提高的金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金融素养水平的提高,因此,国民收入水平与国民金融素养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调研分析显示,各个参与主体有必要从多方面合力提升国民金融素养。首先,政府、金融机构和有关高校在宣传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时,可以采用地区差异化的措施,重点关注西部省份和中部省份的宣传度与普及性。其次,相关部门可以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差异化政策,例如,在社区中向收入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不同年龄阶层的人进行金融知识教育宣传,提高其金融知识和对金融投资工具的了解程度,以激励更多群体理性地参与到金融市场中,进行合理的投资决策,提高国民金融素养水平;同时,针对金融素养较高的群体,应对其实行激励政策,鼓励其在金融市场中发挥好引导作用,带动金融市场交易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国民金融素养水平高低会影响居民进行风险识别与应对技能,影响居民防范金融风险能力。目前,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已然十分庞大,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持续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风险资产的需求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而进一步上升。同时,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养老资产配置需求将持续增长,这也对具有可预测现金流的安全性资产提出了新的需求。

未来,促进和提高国民金融素养将有助于提升居民对金融基础理论的认知,提高居民对金融行业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强化金融风险意识,增加居民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概率以及优化居民资产配置效率。(经济日报记者 王宝会)

标签: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上半年上海口岸进口干鲜瓜果及坚果103.4万吨,同比增长13.6%
下一篇:最后一页

最近更新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