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管理部、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9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将包括PROTAC靶向蛋白降解技术在内的前沿核心技术和药物列为重点发展对象。
2022年2月15日,海创药业科创板IPO顺利获批。据公开资料显示,海创药业是一家专注于癌症和代谢疾病的全球化创新药物企业,依托氘代和PROTAC等技术平台,致力于研发和生产满足重大临床需求、具有全球权益的创新药物,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可负担的药物。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海创药业已自主搭建起 “PROTAC靶向蛋白降解技术平台、氘代药物研发平台、靶向药物发现与验证平台及先导化合物优化筛选平台”4大核心技术平台。其中,尤以PROTAC技术(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PROTAC)最值得关注。利用双功能小分子靶向降解目标蛋白(TPD),可靶向不可成药靶点及解决肿瘤耐药性问题,被认为是生物医药领域的革命性技术。
传统小分子药物和单抗药物,都需持续占据靶蛋白的活性位点以阻断其功能,属于“占位驱动(Occupancy driven)”。这类药物需要满足首先靶点蛋白有能够提供足够高结合能量的活性位点,其次药物的剂量,药代动力学,和靶点的亲和力需要足以对靶点蛋白形成持续占据,易引发副作用大、脱靶毒性和耐药性等问题。而PROTAC只是提供结合活性,促进靶蛋白与E3连接酶接近从而引发泛素化,进而促使靶点蛋白降解这一事件,属于“事件驱动(Event driven)”,不需要直接抑制目标蛋白的功能活性,药物也不需要与目标蛋白长时间和高强度的结合, 因此可以靶向表面光滑缺乏小分子结合区域的蛋白,及很多无法用小分子调控或抗体无法到达的靶点。作为靶点蛋白的识别部分不需要具有抑制或激活靶点蛋白的功能,只要是能和靶点蛋白结合的配体分子就具有用于进一步开发成为PROTAC化合物的潜力。
据了解,目前,全球尚无PROTAC药物获批上市,不过已有大批国内外药企积极布局。其中,国外布局PROTAC药物的代表性公司如Arvinas、辉瑞、默沙东、GSK、拜耳等。国内布局PROTAC研究的企业除海创药业外,还包括海思科、百济神州、恒瑞医药、开拓药业等,其中海创药业已建立专门的PROTAC靶向蛋白降解技术平台。
招股书显示,海创药业自2016年起开始建设PROTAC技术平台,核心研发团队多具备海外著名药企的研发和管理经验,新药研发经验丰富,团队成员对PROTAC技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在解决PROTAC分子的稳定性、口服生物利用度、口服PK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2021年10月,海创药业自主研发的口服雄激素受体(AR)降解剂HP518已获准在澳大利亚开展临床I期试验,并于2022年1月完成首例患者入组。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在多个肿瘤靶点进行PROTAC新药开发,合成了数以百计的目标蛋白配体和LINKER,开展了多个PROTAC项目的研究,并成功研发出进入临床前开发阶段的口服PROTAC分子。
目前全球PROTAC产品管线最快的是备受市场期待、市值超200亿元人民币的Arvinas,,其核心产品ARV-110, ARV-471尚处于临床II 期阶段。PROTAC技术作为小分子药物领域的尖端技术,在已有报道中被认为是“国内创新药企业赶超海外药企的关键”,尤其在开发难度更大的口服PROTAC产品领域,全球当下进入临床阶段的医药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国内公司成功进入临床阶段的口服PROTAC新药在研品种目前仅有3个,其中,唯一一个也是中国首个口服AR PROTAC药物是由海创药业研发的HP518,而另外两个均为BTK PROTAC产品,分别由海思科、百济神州研发。
国内创新药企出海已成必然大势,积极布局PROTAC技术且已有成效的中国创新药企,已站上世界级赛道。海创药业董事长陈元伟曾在采访中表示 “拥有自己的专利、核心技术,创新药的质量达到国际水平,我相信我们中国的产品必然能走向世界。”
国产创新药的未来,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